2022-04-14 来源:扎鲁特旗融媒体中心
皮肤黝黑,身体健壮,说起话来总是面带微笑。初见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苏布日根塔拉嘎查牧民吴灵宝时,他正在自家牛棚里忙着打扫棚圈、拉草喂牛。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朴实能干的蒙古族小伙儿几年前竟是包头一家民营企业上班的白领。牧区生活的单调和辛苦,让许多牧民的孩子非常迷恋大城市的繁华与热闹,但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的不断发展和创业机会的增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回家乡发展。
2012年,85后的吴灵宝通过再三考虑,毅然决定辞掉工作,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选择了回到家乡创业养牛,通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实践,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专家,日子也“牛”起来了。
据他回忆,当年,他放弃城市里的生活回到家乡发展养牛产业这个举动有很多嘎查里人都不能理解,背地里议论纷纷,有的人说吴灵宝的脑子有问题,年老的父母更是想不通。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我也非常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想做什么,心中也早有了奋斗目标。返乡前,我还一直在研究怎么养好牛,买来专业书籍学习养殖技术,还经常上网学习专业技术人员教养牛知识,为养牛做了充足的理论准备。”说起当时的决定,吴灵宝记忆犹新。尽管理论知识储备到位,但他当真开始养牛时,还是显得手忙脚乱,很快就尝到了苦头,第一次买回来的30头牛就遇到了牛犊难产的问题,他四处寻医问药,每天守在牛舍,给牛量体温、喂药打针。半个月后,整个人消瘦了一圈,也深刻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
“刚开始,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牛经常生病或难产,导致赔了不少钱。后来,我就外出学习,请教一些畜牧专家,慢慢就学会了饲养方法,现在好多了。”吴灵宝说。
如今,吴灵宝的养牛事业渐渐步入了正轨,养牛规模已经由最初的20多头牛发展到现在的130多头,2021年养牛收入达到了100万元。养牛已有五六年的他对自家“牛宝贝”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不论是品种、数量还是习性,他都能脱口而出。看到吴灵宝靠养牛赚了钱,嘎查里很多人都上门请教,他也是热心分享自己养殖技术,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吴连宝曾是嘎查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驻村工作队帮助他家落实产业扶贫政策买了2头牛,对于没有任何养殖经验的吴连宝来说,怎么才能把牛养好成为了困扰他的难题,就在吴连宝一筹莫展的时候,吴灵宝的热心帮助让他解决了难题。现在,吴连宝家的牛已经发展到8头,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我对养牛没什么经验,平时牛生病了都会去找吴灵宝,他也是不管多忙都会过来帮我,他不但对养牛方面技术指导,而且平时家里缺钱的时候经济上也会接济我,鼓励我好好养牛,真的帮助了我很多。”吴连宝高兴地说道。
“现在,卖牛渠道主要通过微信好友和牛羊交易微信群,特别方便。等资金再充足一点后,我准备扩大养殖场,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道路,带领更多的乡亲一起养牛,共同致富奔小康。”说起未来,吴灵宝充满信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像吴灵宝一样的大学生开始回到乡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逐步形成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注入新的活力。乌力吉木仁苏木为巩固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好资源整合、引进人才、创新规划,不断发展产业,为返乡创业人士解除了许多后顾之忧。
“乡村振兴就是人才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建设家乡。我们主动联系在外务工的成功人士,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可以解决我们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就业,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同时壮大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乌力吉木仁苏木副书记满达说。
责任编辑:孙枫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