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9 来源:
——《我们的乌兰牧骑》观后
□张晶
《我们的乌兰牧骑》是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中的一集,该集将镜头聚焦于乌兰牧骑这一文艺群体,通过乌兰牧骑与牧民的互动,轻快而温暖地描绘了乌兰牧骑的生活和坚守。乌兰牧骑在蒙语中直译为“红色的嫩芽”,是内蒙古独有的、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是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每逢“乌兰牧骑”下乡演出,草原牧民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聚集在蓝天白云下,歌舞飘扬,气氛热烈祥和,歌舞、长调、呼麦、器乐演奏与草原美景浑然一体。
除了文艺演出,乌兰牧骑们也为牧民们带来远方的消息,如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最新的政策等,为打造共同的文化氛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走下舞台后,乌兰牧骑还切身为牧民们办实事,如洗衣做饭、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等,这也成为《我们的乌兰牧骑》这一集创作的切入点。故事抓住乌兰牧骑对牧民亲如一家的“服务精神”,将乌兰牧骑帮助有困难的牧民萨仁作为切口进行破题。
牧民萨仁在放牧的时候为了保护公共财产被暴风雪冻坏了双腿,丈夫也在暴风雪中丧生。乌兰牧骑队长朝鲁得知她的情况后,安排了三个女队员为腿脚不便的萨仁单独演出。女队员们在详细了解了萨仁的生活状况后,决定帮助萨仁“相亲”,重新组建家庭,减轻其照看孩子和婆婆的负担,并在心灵上有所依靠。经过多方找寻与询问,她们了解到了牧民巴图对萨仁的情感,并撮合了他们。萨仁的态度从最初拒绝到接受,最后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乌兰牧骑的价值也由此获得了更深刻的诠释,也正因如此牧民们将他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乌兰牧骑”,这部剧也让更多的观众关注到这群平凡而伟大的人。
《我们的乌兰牧骑》表现的不是我们常见印象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式碧草连天的草原,而是将镜头对准冬季的草原,从中发现既苍凉又热烈的诗意。白雪覆盖在枯草之上,蒙古包上升起袅袅炊烟,牧民和乌兰牧骑们风吹日晒累积下形成的“高原红”的脸,呼出的阵阵热气,民众为舞台照明点亮的火把,悠扬的马头琴声和火把堆旁纵情的歌舞,无一不散发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诗性写意和浪漫主义色彩。辗转演出的路途尽管遥远艰辛,但乌兰牧骑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天然纯真的笑容,他们报幕、歌舞、演奏、以及帮助牧民时的投入和快乐,都是发自真心的,也使观众的心灵受到一次自然纯真的洗礼。
乌兰牧骑自1957年至今已走过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仅有9个人、两辆勒勒车和4件乐器的工作队,发展成为拥有近百支队伍和数千名队员的“草原红色轻骑兵”,它的成长史,也是内蒙古基层文化服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前段时间,一段拍摄乌兰牧骑在火车车厢内表演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乌兰牧骑也就此“出圈”,为更多人所了解和称颂。因大雪封路,列车晚点13个小时,三位乌兰牧骑小伙子也因此耽误了比赛。他们索性穿着蒙古袍演出服,将参赛曲目表演给同车的旅客们。当婉转悠扬的音乐响起时,原本浮躁的车厢内顿时充满了欢快轻松的气氛,旅客们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感人的时刻。视频在网络上传开后,网友们纷纷为他们的暖心之举点赞:“艺术的目的本来就是要满足大众,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让生活充满希望,这样的表演,比任何一个精心准备的舞台都闪亮”。风雪无情人有情,此时的车厢便是最好的舞台,这也是乌兰牧骑精神的最美阐释。
在当下,重谈乌兰牧骑命题有着深刻的意义。乌兰牧骑是现实主义审美原则和文艺大众化的具体体现,重提乌兰牧骑精神是对当下泛娱乐化与庸俗化浪潮的抵抗。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离开人民,文艺就成为了无根的浮萍和无魂的躯壳。在世风日趋浮躁的当下,每一个以“人民艺术家”为目标的文艺工作者都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文艺生于斯长于斯,只有依托坚实大地,扎根生活沃土,立足群众、服务群众,浸润着饱满的社会关怀,文艺之花才能永恒绽放。
责任编辑:苏伦高娃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