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6 来源:通辽市消防救援支队
内蒙古通辽市是农牧业大市,针对农村牧区火灾多发态势和火灾防范薄弱环节,通辽市消防救援支队将加强农牧区消防工作与美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自2020年实施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以来,通辽市消防救援支队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强化农牧区消防基础及队伍建设,农牧区消防工作状况逐步改善。全市已连续多年未发生较大以上或连营火灾事故,农牧区火灾总起数及财产损失数也逐年递减,百万人口火灾亡人数为内蒙古自治区最低。
顶层设计做支撑 精准施策有保障
“各家各户管理好柴灰,一定要保证没有火苗之后再倾倒,烧炕时控制好温度,电器使用完毕就拔掉插座……”2月16日,在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东明村,村级防火安全小组成员邵志福一大早就通过“大喇叭”叮嘱村民注意消防安全。在奈曼旗363个村(居)委会都有这样一个由村委会班子成员组成的村级防火安全小组,他们除了每天向村民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之外,还担任村里的消防巡查、火灾扑救等工作,是村里名副其实的消防安全守护人。
“现在村里的防火工作非常具体全面,除了我们防火安全小组之外,每五户农民还组成一个联防组,相互监督、互相提醒,这个办法非常实用、管用,不仅提高了村民的防火意识,而且增长了他们预防火灾的技能。”邵志福口中管用的“办法”就是奈曼旗通过两年实践成行的“一张网”管理体系。既将全旗14个苏木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农场划分为16个大网格,9个社区、355个行政村划分为364个中网格,自然屯、村民组划分若干个小网格,并建立由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分包大网格、苏木镇场街道负责人分包中网格和行政村社区负责人分包小网格的责任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证明“一张网”管理体系科学实用,全旗农牧区火灾起数、损失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以农牧业为主的通辽市辖9个旗县市区,各地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牧区火灾问题,不能一刀切。为此自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之初,通辽市消防救援支队工作人员利用2个月的时间深入9个旗县市区、91个苏木乡镇、2075个行政嘎查村开展调研走访,充分掌握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建设、消防力量建设、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在此基础上,一系列符合本地农牧区消防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应运而生。奈曼旗的“一张网、两保障、三联动、四机制”健全了农牧区消防安全防控体系;科左后旗“抓点+控面”及“群防+联防”模式全面筑牢农牧区“防火墙”;霍林郭勒市的协调、保障、督导三机制推进了消防工作有序开展。随着“十四五”的稳步开局,目前全市9个旗县市区消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已全部颁布实施,农牧区消防事业发展也将驶入“快车道”。
建强队伍有特色 补齐短板强基础
“那天的风真是太大了,眼看着火就要往民房方向蔓延,幸亏镇里的专职消防员来得快,才及时扑灭了大火,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下风向的4户民房都不能保住!”内蒙古扎鲁特旗小嘎亥图镇嘎查党支部书记金海臣回忆起发生在2021年春季的大火时还心有余悸。
那是3月15日一大早,村民在倾倒炉灰时引燃民房附近的秸秆堆垛,火借风势迅速燎原,党支部书记金海臣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拨打了镇里的专职消防站报警电话,10分钟后5名专职消防员赶到现场,在村民的协助下顺利将火扑灭,未造成蔓延,下风向4户村民的民房保住了,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
让嘎亥图镇居民受益的专职消防站就是通辽市消防救援支队完善农牧区消防力量建设上的有效探索,通过在边远农牧区建立村级消防站的模式填补农牧区无防灭火力量的空白。消防站建设采取各级财政扶持装备配备,属地消防救援大队负责人员培训的管训模式,科学统筹农牧区消防力量与专业消防力量,建立旗、乡、村、组四级响应机制,层层传递、压紧压实,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四级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形成群防群治、自防自救的农村消防力量新格局。截止目前,全市建有政府专职队26座,消防车辆29台,专职队员242人,志愿消防队2450支,志愿消防队员16570人,改装简易消防车辆332台,消防器材2800余套。
农牧区消防基础薄弱的现状一直是制约消防工作发展的难题,很容易出现小火酿大灾的情况,为此通辽市消防救援支队积极对接农牧办、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将农牧区消防安全建设同步纳入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工程一体化部署落实,将消防工作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指标和评分细则,结合乡村房改、水改、电改、灶改、路改等工作,同步推进消防安全改造,逐步破解“民兵打不了硬仗”的问题。据统计,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经费3000余万元提升消防基础硬件建设,各地统筹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建设消防水源895个,改造机井水源5788个,打通消防车通道672条,农村电网改造426处,设置固定宣传栏2123处,大幅强化了农牧区消防安全基础。
安全宣传接地气 全民素养在提升
通辽市以蒙汉混居为主,蒙古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近半数,农牧民因喂养牲畜及燃柴生火的需要,习惯在院内存放秸秆草料,鉴于特殊的民俗文化特点,通辽市消防救援支队将全市300余名乌兰牧骑队员发展为消防宣传志愿者,通过编排“消防好来宝”、“消防安代舞”等形式,将消防安全知识融入其中,在全市农牧区进行巡回演出。并将双语宣传融入农牧民的“吃、穿、用、行”中,将消防安全常识印制成贴纸,粘贴在煤气罐、米面粮油及各类生活日用品上,农牧民购买商品时即能将消防安全带回家。同时依托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政务公开栏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消防橱窗、消防宣传栏等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在村镇街道两侧悬挂消防安全宣传横幅,每日在“大喇叭”广播消防常识。充分利用村级防火安全小组点多面广、深入群众、熟悉环境的优势,在农闲时节对村民进行防灭火培训,深入农家查找火灾隐患,彻底将火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通讯员郑文雅
责任编辑:刘杨 郑文雅
审核:沈慧莲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