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一条大河波浪宽——《科尔沁文学》2021年度散文综评

2022-02-25 来源:

记者 任志鸿

作者简介

任志鸿:1974年9月出生于内蒙古开鲁县。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通辽日报社,担任文学编辑,副高职称。2014年参加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五届文学创作研究班。散文作品见于《在场》《草原》《内蒙古日报》《民族论坛》《中国视点》《中国绿色时报》《骏马》《通辽日报》《天骄》等区内外报刊,2000年与人合著出版合集《三元色》,2006年出版散文集《梦鱼》《月光下行走》。

“这是一列草原上的慢车,浑身涂着浓重的绿色,像落上经年的尘土,让人忽略它的颜色。何止是颜色,我们还忽略了它的声音,它的形状,还有响亮的汽笛。但那又是一种承载了草原人所有希望的颜色,像误入草原的深处,被它宽广的胸怀拥抱。”这是刊发于2021年《科尔沁文学》第8期《原地等候》里的一段话。而读书,本身就像一场精神的旅行,在一列慢车上享受着车窗外不断掠过的风景,静观四季轮回。《科尔沁文学》是通辽市文联主办的本土文学期刊,品读它,也有一种拥抱草原的感觉,有着浓郁的科尔沁气息和明显的地域特征,让人感到亲切而踏实。

复刊后的《科尔沁文学》以“深度、前沿、多维”为办刊宗旨,无论是封面形式还是稿件内容都焕然一新。作为报纸的副刊编辑,也是散文写作爱好者,笔者对12期的散文都仔细阅读,认真学习,汲取了一些有益的编辑经验和创作营养。

宏大、兼容、开放的编发平台

梁鸿鹰在《散文面面观》里开篇写道:“散文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的第一个操场,散文的人缘之好不局限于读者面广,更在于参与面大,散文往往是一个写作者笔墨生涯的第一站。”的确,在《科尔沁文学》这本刊物中,散文与小说、诗歌各领风骚。12期杂志中,共刊发散文近百篇,占比很大,作者参与面之广有目共睹。创作队伍里既有高洪波、郭雪波、哈斯乌拉、苏莉、剑钧等全国知名的作家,也有周其伦、虞燕、杨枥等区外实力作家,更多的是扎根于科尔沁本土的作者、文学爱好者,形成一种全民写作的良好态势,生发一股蓬勃向上的创作力量。

散文名家用饱满旺盛的精力创作出来的意境高旷、文质兼备的散文,既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产物,也是引领着散文创作者大步向前的坐标。能邀约到名家名作,这是刊物与编辑的荣耀,也是杂志本身的魅力呈现。高洪波、郭雪波都是从科尔沁走出去的文学名家,他们身居京城却经常回望故乡,用作品关照本土文学杂志,无疑提升了杂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无论名家、学者、学生、记者、工人、农民、打工者、甚至身残志坚者,他们对于生活和心灵的新鲜表达,用一支文学的笔为我们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视角、历史风貌、时代画卷。我们能做的,就是关注不同写作者身份,既秉承传统散文创作,也关注锐意创新之作。展现更为丰富的时代精神、人文情怀,紧贴当下现实生活、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备的优美之作,构建一个更为宏大、兼容、开放的散文平台,这也体现了一本纯文学刊物与编辑同仁的开放格局与高远视野。

守护文学品质,弘扬时代主旋律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塑造崇高灵魂、守护美好精神家园,是文艺的使命。只有高扬主流价值,弘扬时代主旋律,才能发挥好“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

《科尔沁文学》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创作者围绕 “庆祝建党百年”“脱贫攻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等重大主题进行创作,组织“党在我心中”诗文征集活动,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专刊,开辟重点栏目刊发一系列优秀作品,讲述了通辽地区改革发展和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浓墨重彩地讴歌党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礼赞家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达斡尔族女作家苏莉与蒙古族作家浩日沁夫结为伉俪,工作生活在通辽近30年,她对已经融合起来的大中华文化的认同颇有感受。她在散文《草原上的时光隧道》(2021年第1期)里,从阴山的岩刻、辽河边的考古文化、草原的迁徙等四个层面组成了一条草原上的时光隧道。她说:“没有人能够阻挡时光的脚步,在这漫长的时光隧道里,起于山脉,长于草原的北方民族,一直保有最初的生命激情,保有一方天地间自由自在的本性,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流淌在血脉里的这份赤子情怀不会变。”“或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的自觉要先于其他地方……草原上时光隧道里光阴的故事,虽然古老,然而内里的交融一直都没有变,也一直都没有中断过。”

2021年第7期以“党在我心中”征文作品专刊形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著名作家、儿童文学评论家高洪波先生是通辽市开鲁县人,《心香一瓣祭麦新》是先生回故乡开鲁省亲的倾情之作,再现了人民音乐家、《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血染开鲁大地的最后一刻,抒发了一代又一代开鲁人民对英雄的深深缅怀与敬仰之情。由此文可以看到高老回望故乡与故乡水乳交融的亲情、乡情、友情,其情切切,其意浓烈,读文如闻乡邻声,十分亲切。年逾古稀之年的老人在麦新烈士墓前的场景如在眼前,令人久久难忘。其他作品也都从小处着眼,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反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主题,讴歌家乡巨变,讴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科尔沁大地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赞美一代代建设者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昂首奋进的浩荡春风。

散文创作语境与表达的多样

千江有水千江月,文学创作的魅力在于她独特且多样化的表达。读散文之乐趣,除了沉浸于文本营造的氛围之外,更在于掩卷后引发读者的情思,或怅惘或憧憬,或喜悦或哀伤,让你陷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中难以自拔,抑或从作品中走向一处更为宽阔的所在,心境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

第1期刊发的《奔腾的牧歌》,讲述的是从山东挑担而来的汉族男人张磊,融入草原成长为“追风黑骏马”的故事。他征服了草原的烈马,适应了蒙古包,他是草原上甩钐刀最快的男人。作者阿鲁斯借张磊的喉咙唱响一曲《奔腾的牧歌》——“夕阳西下的时候,他沉稳地开着那辆崭新的四轮车回来了,眼里放着骄傲的光彩,比之前驯服任何烈马的时候还要明亮。”“他唱歌,一跳上马背就放声高歌,也不管歌词对不对,曲子在不在调儿,好在他有一副好嗓子。张磊就这样独自一人孤独无助地依附和拥有着夏天的草原。”“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远远地看着手机,手机里有一群马在奔腾,鬃毛飘飞,灰尘满天,一副地动山摇的阵势,琴声时快时慢,苍凉悲壮,高亢奔放。”草原以博大的胸襟接纳了一个流浪的异乡人,这个异乡人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付给草原,最终变成草原的一粒草籽,他的身后又涌过来一群奔跑的孩子。

第3期刊发了散文《炕》。“炕”这个满溢着乡土气息并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载体,在作者周静笔下饱含深情与乡愁,写得荡气回肠。“炕,像是一个陈年的古董,带着土气、烟火气,从最初的年月里诞生出来,一路传延至今。在一铺铺的炕上,出生过无数人,安睡过无数人,也送走过无数人。”外婆在那铺宽展展的大炕上连续躺了几天,在亲人不舍的声声呼唤里,她的灵魂飘去了天国。“从此世间少了一个深情的怀抱,天上多了一双璨然的眼睛。”“在这场漫长的岁月里,炕就像是人生的一座荒岛。”荒岛之上的芸芸众生,只能安守自己的宿命,谁也无法替代谁。无论是外婆、母亲还是“我”以及“一双儿女”,炕永远是让人心安之处,那是大地上长出来的床。

故乡与亲情一直是散文无法错过的母题。《有水井的村庄》(第1期)写出水井与家园那种唇齿相连、相互依存的因缘;《母亲的发辫》(第6期)写出一个身体残疾的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与疼痛;《三叔》(第8期)写出两条腿严重变形的三叔,事事为亲人着想的温情;《老屋·母亲》(第8期)写出没有文化的母亲其实早已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母亲一生用简单朴素的言行印证了母亲文化的精华。

在散文的长河里,我们与多种境况一次次相遇,仿佛是一个又一个多样的生命探索,呈现一种又一种的生命面相。无论它呈现的是黑暗还是光明,是忧伤还是美好,终会给予我们一种生命经验的借镜。

新锐气象扑面而来

既纳名家,也不薄新秀,很多文学杂志在选稿中都注意发现新人,挖掘潜在力量,为刊物的后续发展储备资源。《科尔沁文学》散文从创作队伍来看以老带新,不断推陈出新。既有大学知名教授,也有草根文学爱好者。“90后”、“00后”崭露峥嵘,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后起之秀。更多的年轻人从个体生命感受出发,寻找和世界发生联系的新方式。他们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希望与可能。“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后浪以不可遏制之势涌来,前浪只能奋勇地再向前,才能不被席卷吞没,或是不被“拍在沙滩上”。

创新作品推荐形式,丰富传播媒介。《科尔沁文学》通过微信公众号刊发作品目录、卷首语、文本、与纸质期刊同步推出有声版等,让传统文学刊物更好地融入新媒体语境,丰富杂志传播媒介,便于读者线上阅读、留言互动,实现内容多元化。

散文写作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散文是一个很广泛的写作范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选择散文是每一个写作者的自觉,只要不雷同别人,不重复自己,每一次表达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与探索。当然,我们不能固守着自己的自留地,自说自话,而完全不顾读者的感受。不管是宏大的主题还是微观的世界,我们总要找到一个与外界相连的通道,寻找与他人情感共鸣的方式,让散文的温度得以传递,散文的力量得以释放。我们不必纠结于自己的创作归属于哪一类散文概念,只要去多层次、多角度、用不同方式表达世界,以文学的方式介入各种被遮蔽的生活,丰富和拓展散文的文本和内容,不拘泥于散文的传统说教,去除浮躁,大胆创新,走出一条自我革新之路。“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我们既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天地广阔,万物葱茏,散文写作者恰遇创作的最好时机。愿我们秉持好手中的笔,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用心用情用功写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心的好散文。(本文同步刊发于《科尔沁文学》2022年第2期)


  责任编辑:苏伦高娃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