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蠹鱼斋里品春秋——雨来轩的文学心路

2022-01-13 来源:

□崔丽君

提笔想起冯庆祺先生的两个雅号。

其一,他的书斋名之为“蠹鱼斋”;另一个,是他的网名“雨来轩”。他自己说这是他文学情趣的寄托,可又何尝不是他生活的写照!

他说“蠹鱼斋”,取自纪晓岚“宦海浮沉如鸥鸟,生死书从似蠹鱼”诗句,看来这其中既有他在政坛如鱼得水的自信,又有他陶醉于读书境界畅快遨游的自负。对于“生死书从似蠹鱼”这句,他既喜欢“书虫子”的比喻,更铭刻着“生死书从”的信念。

他爱读书,藏书丰富,读书涉猎范围既广又深。他有学者般的积累和知识储备。早在1978年上大学之前,他就把鲁迅的杂文和书信集都读完了,而且做了笔记。那套厚厚的两大本《鲁迅书信集》,是他花了两个月的民办教师补助费买的,甚为窃喜了好一阵。在鲁迅的著作里,他学会了辨析问题的方法和简明的文风,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上大学读中文系时,他把重点放在了古典文学方面,尤其侧重文史笔记和文论书籍的阅读,偏好古典诗词和诗话理论。他的毕业论文就是《从“神龙”说到“性灵”说》,指导老师是很有名望的教授,看后只是平淡地说了句“我在这方面也没读那么多书”,就给了优秀。参加工作后,无论在哪个岗位或身处何种位置,都未敢忘记读书的使命,每年自费订的报刊达十几种。他还有一个好习惯,读书必做笔记。他说,他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大受益者,没有读书,就没有我这个从农村跨进大学校门的青年,就没有我这个党校校长,就没有我这个作家协会主席”。他以推广读书为己任,他是“通辽市阅读推广”十佳推广人,多次在不同场合宣讲读书的意义和方法。他对年轻人的忠告是:“俭腹高谭我用忧,肯肩朴学胜封侯”。

他现在仍以平均3天买一本书的速度在用书本筑巢。一是为了满足对知识的需求,他认为,越深入到书本深处,越觉得自己浅薄;同时也是为了却以前没有条件买书而渴望得到书的夙愿。

“雨来轩”,意为朋友相聚的地方,取自杜甫的《秋述》。雨来轩善于结交朋友,尤其是文学艺术朋友。特别是担任科尔沁区作家协会主席后,更把普及和提高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使命,奖掖后生,提携新人。他非常爱才,看到有文学才华的人,喜不自禁,哪怕只有一两篇好文章,甚至一两个好句子、好段子,他都逢人必讲,逢场必说。可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他为青蓝格格、田草、野岸等人开专场研讨会。青蓝格格当时已蜚声国内诗坛,但在本地却很少有人知晓,青蓝格格本人也行事低调,不事张扬。雨来轩主动作青蓝格格的工作,并请国内知名诗人和民大教授到会评论,借此推动通辽地区文学创作活动,收效甚好。他经常为文学后进者作写作指导,自嘲“好为人师”。但他的指导是有原则的:不改作者的思路,只是在明显的常识性问题上予以提示,而且都是以商量的口吻,让人受益的同时,又不伤人自尊。

他还善于组织各种活动以扩大文学的影响,同时让一些作者得到锻炼提高。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和薛彦田先生组织大型采风活动。依托《哲里木报·文艺版》,歌颂优秀人物和先进企业。在原通辽市建市50周年之际,他组织编写了大型报告文学集《写在世纪之交的报告》,把50余位特殊人才和企业推向社会。他是通辽地区朗诵事业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创建了通辽朗诵艺术学会和朗诵艺术团,并很快普及到各旗县。初衷是借朗诵这种形式,推出文学艺术作品,意外地却让朗诵风气在通辽地区盛行。

雨来轩青年时期的大量阅读和丰厚知识储备,为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散文、诗歌、传记、杂文随笔、评论、报告文学,甚至辞赋,都能信手拈来。他已出版5本书,文字量近百万,还不包括30余篇报告文学。《蠹鱼斋漫录》是他的第一本书,主要以杂文随笔为主。作品收录杂文随笔52篇,文论10篇,诗歌70余首,另有小说、散文、祭文、碑文十余篇。

刘同乐在《蠹鱼斋漫录》序的开头说:蠹鱼斋主人冯庆祺敦厚、博洽,“凡杂谈、随笔、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文学诸体裁无不涉猎,尤擅长杂谈、文论”, 其杂谈“谈人生,娓娓道来,如拊掌促膝间;论时事,侃侃有理,明道如醍醐灌顶;说读书,殷殷语切,深得个中真味;传方法,细细梳理,如深山遇樵人。或论述少宜积勤的深刻通理,或辨析‘难得糊涂’的真切含义,或讴歌正义的可贵人格,或提倡做事的‘出世’精神,或列举人才的合理使用,或综评廉洁从政的如何重要……平常人可作为修身养性的砺石,为官者可作为勤廉从政的镜鉴”。由点评可知,雨来轩学养之深厚,见识之广博,文学创作功底之雄厚。

他博通古今,谙熟经史。所以论述能融会贯通,善于引经据典,向古人借鉴。如《王安石的用人之道》《向曹家父子学点进取精神》《古史官的追求》等篇;他厚积薄发,见微知著。所以能够从身边的寻常现象中悟出人生奥义、警世哲理、社会道义。如《保持读书人本色》《勤俭的美德不能丢》《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家,那一方温馨的天地》等篇;它丰厚的理论修养和学识修养,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文化品位上审时度势,析事议理,开悟人心,启人心智。如《正义,可贵的人格》《储才以济世》《安民则惠》等篇。10篇文论,分别阐释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文化修养、风格流派、艺术手法、谋篇立意、修辞炼字等诸多问题的见解。

他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到诗人的人格修养和艺术修养”,这种修养和读书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丰富的知识能充实诗的内容,增进诗的深度、力度”,另一方面“多读书对提高写作技巧有裨益”。他主张,诗贵“凝练”“含蓄”“在短小的‘窗口’中透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他强调,好的诗应该是“平白流畅的语言和深刻立意的统一”,所以他更看重诗的结尾和炼词炼字的功夫。

雨来轩出版的诗集有:《雨来轩诗笺》《雨来轩诗笺二》,共收录他自2008年至2013年近5年间创作的400余首诗。

他在诗论《读书与作诗》一文中曾论述多读书对诗作者“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借鉴写作技巧”的重要作用,并引用清·李沂《秋星阁诗话》中关于读书与作诗关系的语句加以论证:“读书非为诗也,而学诗不可不读书。诗须识高,而非读书则识不高;诗须力厚,而非读书则力不厚;诗须学富,而非读书则学不富”。可见,他把读书看得多么重要。而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和他博览群书,注重积累,修养文气有着直接的关系,更和他对诗歌理论的阅读研修密切相关。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读书虽与作诗关系重大,但好的诗绝不是单从“钻进书本中去找素材”,所以他格外注重社会交往,在倾听与交流中不断借鉴与丰富,修剪与充实,从而加大自身的能量储备。他更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修炼性情、培养情趣、提炼素材。他说:写诗已成为他的心灵需求。“我的故情,依然是对文学的追求。尤其对诗,情有所钟,心有所系,意气有所鼓荡”(《<雨来轩诗笺>后记》)。在繁忙的事务里,在喧嚣的尘世中,写诗使他独享属于自己的那份寂寞与孤独的静美。所以,他的诗:

1、富于理性的思考,有一种沉静的美。

《<雨来轩诗笺>序(一)》中说:“雨来轩是个富有思想的人,他把对生活理性的思考酿进诗句中。他的很多诗充满了意蕴和哲理,让人思索,给人启迪。”

他以美的眼光审视众生,凝练出自己的标准:“品位的男人看气度/有一种胸襟/足以容人无隙……品位的男人有智慧/有一种蕴含/足以幽默有度……品位的男人重细节/有一种眼光/足以落叶知秋……品位的男人很厚重/有一种高度/足以仰之弥高……品位的男人/如春风/如高山/如大海……”(《品位的男人》)

他以“痛”的思考反省自己,让思想在每一次裂变中趋近强大与完美。“痛是一种深刻/我要用一把锋利的刃/剥去我的肤浅/刺激我的麻木/伤残我的记忆/痛是一种孤寂/我要用时间的力量/洗去我的浮躁/冲刷我的冷漠/埋葬我的空虚/痛是一种核裂/我要引爆所有的能量/打击我的懦弱/抛弃我的自卑/卷走我的俗气/痛是一种快乐的超越/只有感知生命的痛/才能赋予生活以深刻”。(《痛》)

2、构思巧妙,显艺术修炼之功。

意境美 诗的构思是将普通平常的生活诗化的过程,是将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艺术处理的过程。“分别”在日常生活中寻常所见,可是善于构思设计的诗作者,竟能创设出一番别样意境:“如果分别是一首歌/我作长调词/你谱古道曲/把连天的碧云唱遏/如果分别是一弯月/我把酒问青天/你揽清辉不厌多/让人间少几回悲欢离合/如果分别是一丝雨/我举枫桥火/你折灞上柳/任心情淋湿什么也不说/如果分别是一杯酒/我具一桌鸡黍/你舞一曲霓裳/就醉在东篱下长卧”。(《分别》)整首诗充溢着浓郁的古典浪漫气息:长亭外,当长调唱起,行云驻止,灞柳生情,主客二人款款举酒对月相邀,挥一袖丝雨拱手道别。清丽、古雅、温馨的格调,凝重、深厚又十分默契的情感氛围,升华了送别诗的主题。

《<雨来轩诗笺>序(二)》中点评这首诗道:“从这首诗我们可以把握到作者古诗词的修养十分深厚。”作者是“借浩瀚古诗词的万古清流来浇自己的心情,尔后再让心情流淌成现代诗的魂魄”。

形式美 这里指的是诗的外在结构形式(格式)。由于现代诗不受格律、词牌的限制,所以它的外在结构形式也非常灵活自由。雨来轩的诗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他说:“我始终认为,是要有一定的格式作为载体,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诗的韵律和节奏。不要认为有了格式就是一种束缚。能创新一种格式,又能在一定格式内创新手法,那才更见功力。”

雨来轩的诗一般多采用两行、三行或四行一段的结构方式,段与段之间或平行并列,或层层递进,或篇末点明题旨。

“思考过了/请随手关上记忆的门/留住智慧之神/爱过了/请随手关上感情的门/留下唯一的挚淳/伤过了/请随手关上忘记的门/留下宽恕的心/成功过了/请随手关上骄傲的门/留下质朴的真。”(《请随手关上门》)

“海不懂帆的漂泊/风儿知道/山不懂水的漂泊/鱼儿知道/天不懂云的漂泊/月儿知道/伞不懂雨的漂泊/花儿知道/身不懂心的漂泊/你知道。”(《谁知道》)

这样的一种结构形式使诗的节奏鲜明,简洁明快,规律性强;表意上,思维的流动性、跳跃性大;篇幅短小,容量极大;诵读上朗朗上口,如金玉碰撞,铮铮悦耳,有《诗经》、古风之遗韵。

内质美 内质,这里指诗歌的内在品质。诗的品质,实际上就是人的品质。读雨来轩的诗,从《标签》中感受诗人追求自我完善的铮铮誓言;读《承诺》,见识着诗人勇于担当的胸襟与气度;读《朋友》,欣赏着诗人真诚厚重的人格魅力;读《礼赞》,与诗人在礼赞平凡的歌中一同升华着人生境界。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爱情诗这一块,在雨来轩的诗集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在我读来,他的爱情诗并非全都表达的是情爱,更多的是他对所热爱的事物、理想的追求。“比如“……我一直爱/蓝天下飘忽的阵云/只有这时/才捕捉到你的影踪//我一直爱/月光下静谧的涛声/只有这时/才触摸到你的心灵……”(《我一直爱……》)“……门前的树上还悬着那张摇床/一本纳兰容若的诗集在上面静躺/三百年前的诗句仍在缠绕/不知你路过能否停留//我已经坐了很久/我已经想了很久/不知远方的你是否和我一样守候”。(《我已经坐了很久》)看得出两首诗在提炼主题思想上是费尽心思的,有别出心裁的独到之功。诗中所流露出的意境之美、真爱之美、追求的苦乐之美都极富于感染力。

3、凝练含蓄、简洁明了的“诗家语”。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对语言的要求标准尤其高。好的诗,必有语言的锤炼功夫。

“意向中有一条小巷/青石板的路幽静曲长/斜雨中你款款走来……眉湾间微水不澜/投足间风惊荷动/揣着一怀心事/像刚从唐诗宋词中被剪裁”(《有一条小巷》)

诗人用优雅的语境造设出优雅的情景,召唤出优雅的人物形象;以思想的自由飞腾,催生出自由挥洒的妙语,引人遐思,恍恍乎有酒意微醺之感。

雨来轩对诗的语言要求是极严格的,他说“诗要含蓄凝练,要尽量在短小的篇幅内容进更多的内涵,给人以咀嚼的余地。所以,我尽量把诗写的短一些,再短一些!能用一段话写出的,绝不用一篇去写;能用一句话写出的,绝不用一段去写;能用一个字表达的,绝不用一句话去表达。唯此,才能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余意。”“最好的诗的语言,是那种简洁明了却又有深刻内涵的诗家语”。

《钓》全诗只有六句,分为两段:“用消遣作竿/用时间作线/用寂寞作饵/去钓快乐/生活是水的深度/我拉长了钓线”

《夜行》全诗七句两段:“光与黑暗/究竟有多大距离/心的尺子/在默默数天上的星星/无法应付路的漫长/只有脚在拉近希望/前方——有灯的目光”

两首诗的语言都极为精简,诗意却深邃隽永,耐人寻味。

雨来轩自己曾说:如果在诗歌创作上有什么可自负的地方,那就是对语言挥洒自如的把握!

雨来轩先生是将门之后。国民党爱国将领、教育家冯庸先生就是雨来轩的本家爷爷。冯庸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传奇人物。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个自费办大学,并且不向学生收费的。他倾尽全部家产,在当时折合美元约一亿多元,在沈阳创办“冯庸大学”,他把西方工业强国的先进发展理念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教育主义,为国家培养理科救国人才和军事人才。他是中国空军的先驱。他和张学良共同创建了东北空军,并接替张学良任空军司令。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飞行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就是这样一个杰出人物,除沈阳史学界外,国内很少有人知道其人。史学界也从来没人为他做过任何评价。由于冯庸平时做事低调,关于他的资料也很少,只有其外甥张文琦带来的部分资料。作为主人公的后人,该如何把握这一传记的主题呢?

关于《冯庸评传》采取“评传”的体例,雨来轩说:“有两点考虑。一是,传记是一种文学体裁,要想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历史风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丰富的细节是不行的,而冯庸资料里最缺的就是细节资料。另外,作为传记,他还要忠实于史实。作为晚辈的作者,怀着虔诚的心去记录,不可能像演绎评书那样去杜撰细节。‘为亲者讳’的心理还是应该有的。因此,‘评’的手法就多了些。第二点考虑是,对冯麟阁和冯庸这样的人物,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资料的短缺,人们了解的不多,史学界也处于‘搁置’的状态。历史在向着更加包容、更加文明的阶段发展,是应该给他们一个说法、一个地位的时候了!历史自有公论,我们只想通过这本书搭建一个平台,通过书中评论提供一些引线,以期史学界和社会热心人士有更深的研究,有更准确的评定。”(《<冯庸评传>后记二》)

基调定了以后,雨来轩拿着张文琦先生带给他的资料,来到赤峰热水镇——一个有温泉的地方。当时他的颈椎病正严重,不敢长时间低头写作,他晚上几乎不能写东西,以看资料为主。时值隆冬,室内靠电暖风取暖。他几乎把自己“囚禁”在了这里,边疗养边写作,太多的打字任务,就远程交给女儿打印。历时3个月,足不出镇,拿出了20万字的初稿。又历时半年查找资料,用1个月的时间补充修改,终于完成了30万字的《冯庸评传》。

“《冯庸评传》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正是一位具体真实活灵活现的冯庸,通过它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冯庸特立独行的传奇经历,而且可以真切地领略他特有的性格、气质和道德风范。”(《<冯庸评传>序》

关于《冯庸评传》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关于冯庸其人的主要业绩和历史地位的认定,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谭译先生在本书的序中给出了客观恰当的评价:“这次《冯庸评传》的出版,填补了东北抗战人物研究的一项空白,也代替我们还上了30年前的一笔欠帐。”

他说:“关于冯庸主要业绩和历史地位的认定,1981年冯庸逝世时,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称他是‘国民党爱国将领、教育家’。”

这本评传,史料翔实,对发生在东北的大事件都有涉猎。对人物和事件所下的论断,都基于事实上的分析,语言得体而准确。

这本评传,把人物的思想性格放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展开,更彰显人物的历史价值。

《冯庸评传》中说:“冯庸先生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家庭,造就了特殊的经历,淬炼了特殊的思想”,“他所形成的特立独行的思想、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民族大义为先的精神,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对此,谭译先生说:“这些中肯的分析从多角度多层面凸现了冯庸其人的个性,把人们对这位爱国将领和教育家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冯庸和冯庸大学的历史,是先辈留给后人的一座智慧和经验的宝库”。

雨来轩在本书的《后记二》中说:“冯庸无疑给冯氏家族带来一定荣耀,但他更是东北人民的荣耀,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他的作为和精神曾经影响过一代人,他的作为和精神也足以影响世代人。这本传记出版后,曾获辽宁省传记文学优秀奖。”

雨来轩还是辞赋大手笔,他为个人和旅游景点所作的十几篇赋,都尽显其功底和文采。我们不妨欣赏一下他为通辽文化学者高万年先生做的《蒿斋赋》:

“蒿斋者,万年兄书斋也。

左列三坟五典,笔记丛抄。勾画纵横,眉批点点;右藏四书八家,散文简牍。夹条标注,朱砂染染。外域之精本根生,现代之华章硕茂。千余本林林,凡目归类;万之卷总总,炫目慧心。弹一枚烟火,思接九垓;品一杯香茗,情注四维。《和谐》之时代强音,《远籁》之洪钟大吕。更有西窗杂咏,捻断数径,搔首见稀,存唐风之隽永,续诚斋之清新。尺素铺展,走笔龙蛇;点划间波生不待风,勾勒中云去不留痕。 岂止笔画亢龙有悔,饱淡相宜;讵知通篇老扶幼携,留白点章。钟繇之风即生,二王之韵顿来!临帖之功入化,越窠之度出神!初视规范道法,味之独抒性情。偶尔作画,水墨晕染为主。意趣盎然,空处有物,象外生意,似与不似之间。窗前盆竹栩栩,无食肉之甘,有清高之品;墙面胡琴翘翘,听高山瀑下,赏流水之音。老妻缠疴,鼎脔先尝,有陪护之累,无厌倦之色。遐迩挚友,环膝而谈。好茶相待,好书相磋!俊朗后进,仰视景行,适性点拨,箴言奖携。噫!诗书画独步,书法尤两京(北京和西安)青睐,识者无不叹奇!独自负文章可千古,何也!盖道统之弘扬者,亦文脉之传承人。以大才天地间立身立言,吞纳为诗,濡毫成章。霁月之怀,端慤之品。道德育化,当树勋猷。寓室为“蒿斋”,不亦解颐!虽蛰伏民间,亦大隐于市!世间百草,独蒿与文人触类相通,芳清可寄;千味可品,独蒿与文心相融,薰香持久!以此铭之,不亦淡中见情浓、平中见大雅乎! 诗赞:高山仰懿德 万年不老松 藻耀鱼龙潜 擢笔听凤鸣 端毫留古意 鼓荡染春风 风流真名士 乃与天地共。”

雨来轩还擅写碑文,通辽市西拉木伦公园徐永清雕像和大林镇保安村海玉琛雕像,其碑文就出自雨来轩之手!

对于雨来轩的道德文章,我只有钦佩。

祝他的文学创作事业厚积薄发,再创新高。


  责任编辑:苏伦高娃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