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1 来源:奈曼融媒体
冬至过后
就真正进入了
农闲时节
但青龙山镇互利村
王瑞财家
却热气腾腾
忙着漏粉、捞粉、洗粉、晾挂
一派繁忙,却有条不紊
眼看就要进入腊月,王瑞财也将结束这一整年的忙碌,安心等待过年。院子里,粉条除冰机轰隆作响,打碎地冰碴在日积月累下堆成了一座小山。王瑞财一边干活一边说:“还剩下一万多斤粉条了,年前肯定能卖完。”
作为土生土长的青龙山镇互利村人,王瑞财从小就是“吃着地瓜,就着粉条”长大的,该村种植甘薯已有百年历史。今年王瑞财种植了70亩甘薯,可以制作5万余斤粉条。他从父辈手中接过 “漏粉”这项传统技术也已有十五年的时间了。
把甘薯变成粉条需要哪几步?“首先把甘薯用粉碎机打碎,用水沉淀过滤。”王瑞财不假思索的回答起来,“接下来渣浆分离24小时以上,再进行二次沉淀,最后放水取淀粉风干加工后开始漏粉。”
在各道严格的工序下,口感筋道、白白嫩嫩的粉条就这样诞生,销往旗内乃至全国各地食客的餐桌上。王瑞财介绍,随着制作水平的提升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粉条的生产销售早已走向正规道路,像自家这样的小作坊也是各类产证齐全的,产品品质有保证,更加提升了青龙山甘薯粉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每到漏粉季,王瑞财甚至还要雇佣一些工人才能忙得过来,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劳务增收。自家也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忙碌中充满了致富的喜悦和希望。
“别看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我还脚踏实地使劲的干,幸福确实是奋斗出来的,不是靠等出来的。粉条让我们致富了!”父亲王洪成的话音刚落,王瑞财紧接着说:“现在一斤粉条的价格在7~8块钱左右,每年增加15~20万元纯收入,感谢政府和村上对粉条产业的支持,现在老百姓的日子应该是越来越好了!”笑声落满了这座农家小院。
猪肉炖粉条、蚂蚁上树……这些家常菜时常出现在老百姓餐桌上。青龙山镇地处燕山余脉脚下,山区有着适合甘薯生长的自然环境,是青龙山镇甘薯粉口感上乘的主要原因。
“这是我们奈曼旗青龙山镇的粉条,里面没有任何的添加剂,都是自家种的甘薯制作而成的。”面对镜头,村民王洪岩有模有样地介绍了起来。从最初的紧张到如今的熟稔,王洪岩知道,直播能让农产品走出大山,让更多人认识青龙山的农产品。
电商,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驶过城市也驶过闭塞的乡村。王洪岩回忆,“过去卖粉条我们走街串巷,赶着驴车出去换粮食,现在不用这个了,通过网络平台,我们在这里卖货卖得相当好,效益相当不错。”
在王洪岩的个人微信朋友圈里,清一水儿的都是介绍粉条产品的信息。“年初到现在,已经卖了一万五千多斤了,除了我自家的我还帮助其他村民卖粉条。”电商渠道成为助力农产品外销、带动村民增收的良方,形成了一条互帮互助、充满生机的产业链。
“我们村上还有直播间,我们去那儿直播,通过直播带了不少货,老百姓对我们这个品牌也很认可,销售的特别好。”王洪岩憨笑着说,他的想法很朴实,“希望甘薯产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大,希望我们互利的品牌走到全国!”
互利村已有百年的甘薯种植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互利村村民全靠甘薯来维持生计,甘薯被村民们称为“保命粮”。改变始于2013年4月,互利村率先成立了全镇第一个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购买了甘薯加工设备,自此走上了通过发展甘薯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8年,在合作社的基础上,互利村又成立了通辽市光照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老百姓将自己的土地入股到光照农产品有限公司来种植甘薯,甘薯丰收后还可以获得公司分红,农民又可以选择到公司务工,获得额外收入。当年,入股到公司的23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并带动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互利村提前一年脱贫,正因为我们有个甘薯产业引领带动,脱贫后依靠产业实现跟乡村振兴有效的衔接。”互利村原党支部书记、现任青龙山镇人民政府副镇长的付永久无不欣慰地说。作为村子壮大甘薯产业的领路人,付永久心中始终清晰明确地规划着互利村在乡村振兴这盘棋的下一个落脚点。
“计划明年引进160万的设备,做薯条、薯干生产线,这样人均收入能够再增加1000元以上,老百姓紧紧抓住我们这个甘薯产业,日子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王星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