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的革命英烈——施介

2021-06-23 来源:通辽在线

英雄的青葱岁月

1909年,施介出生在云南省洱源县凤羽街一户贫苦的白族农民家庭,名汝显,字介庵,读师范时改名施介。施介幼年孤苦,父母在他童年时就相继去世,抛下了他和弟弟,不久,弟弟也因病夭折,好心的三婶收养了他。

施介7岁时入本村私塾读书,后转入凤翔两级小学(相当于小学和初中)。施介深知求学来之不易,因此格外用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25年,施介以优等生毕业。当时,正值云南地方军阀战乱,灾祸连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三婶实在无力供他去百里外的大理读书,只好劝他辍学。从此他一边在家耕种,一边坚持自学。施介是个有心人,农闲时靠帮人做工或者搭伙赶牲口到乔后井驮盐巴等方式挣钱,两年的时间他攒了一点钱。1927年,他偷偷和马曜、李绍善、马锦等同学报考了省立大理第二师范,并如愿被录取。出榜后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三婶,三婶被他求学心切的行为感动了,继续节衣缩食供他读书。

读书期间,有一位叫杜树和的老师见施介勤奋好学、为人忠厚老实,便将自己的妹妹杜小年许配给施介为妻,淳朴善良的妻子和岳父因见施家生活贫困,不但没要彩礼,还经常资助施介求学。

接受思想启蒙,投身革命事业

考入省立大理第二师范学校的施介,视野大开,在刻苦求知的同时接受了新思想和革命意识的启蒙,积极投身到进步活动中。他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推翻黑暗腐朽的反动统治,才能给劳苦大众带来幸福和光明。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到处捕杀共产党人。1928年,在最黑暗的时刻,他秘密加入党组织,决心把一切献给革命事业。

1930年,施介毕业后考入省立昆明第一师范高级部,1930年8月后,国民党云南当局反共活动甚嚣尘上,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一批共产党人惨遭杀害。施介没有被吓倒,他积极组织省同乡会,创办《洱源》刊物,继续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卑劣行径。

发动学潮,在战斗中成长

1932年冬,省立昆明第一师范学生为反对校方克扣学生伙食费等,掀起了全校性罢课学潮,施介、柴以楷等学生发动和领导了这次学潮。施介还执笔起草了上书国民党云南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呈文,严正地对旧教育制度及校方弊端作了揭露和控诉,对保证学生正当权益提出了合理要求。省教育厅被迫撤换了校长杨天理,哄骗学生复课。风波平息后,当局立刻撕去伪装,开除了以施介为首的10位学生。经过这次斗争,施介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更看清了国民党政府的本质,而他想通过合理斗争求得民主权利的梦也被打碎了。

调转开远,播撒革命火种

1933年春天,施介和同学李崧荫辗转到了四川成都,后又到重庆,因身无分文,被迫在重庆谋了个差事,暂时栖身。1935年,施介受组织派遣回云南,以护送病危同学李崧荫同志返滇为掩护,到开远中学以教员身份,秘密开展地下工作。

1936年“西安事变”后,施介向学生介绍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政策,发动学生反对制造混乱、破坏抗战的阴谋。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枪声,点燃了全国军民团结抗日的烽火。施介为响应云南省地下党领导的“云南省学生抗敌后援会”的号召,倡导成立了“开远中学学生抗敌后援会”,还亲自起草了《告开远父老书》,积极开展募捐运动,支援抗日救国,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却引起了国民党政府开远当局的恐慌和仇恨。

转战延安,投身通辽

因在云南活跃的革命活动,施介同志赢得了各界群众的威望,也引起了国民党开远县当局的极端仇视。为更好地投身抗日革命,在党组织支持下,1938年2月,施介和革命同志刘林元等人奔赴延安,历尽艰辛长途跋涉一个多月,于1938年3月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五大队学习;1939年被选送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调任陕北公学教育处任副处长;1941年调延安大学任党总支书记。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初期,施介担任了延安大学整风运动组织负责人。

在奔赴延安之前,施介托人捎信和妻子杜小年在昆明见了一面,夫妻泪眼相见,思念丈夫的妻子劝施介回家乡,施介则坚定地说,“我做的是为国家为民族的大事,现如今国家有危难,我不能顾自己的小家,等我们的事情做完了,我会回去找你,今后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我连信都不能给你写,如果你感到孤单,可以领养一个孩子,我是不会在外面讨媳妇了。”

送别妻子之后,施介返回开远,后又到延安,从此夫妻天各一方,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为粉碎蒋介石预独吞抗战胜利果实的阴谋,党中央派两万干部和十多万大军进军东北,开辟东北根据地。施介随吕明仁等干部到达阜新,吕明仁任阜新地委书记,施介任地委组织部长。阜新北部是库伦、奈曼等蒙古族旗县,阜新市当时的蒙古族人口有10%,做好蒙区的工作十分重要,考虑到施介也是少数民族,因此地委书记吕明仁派遣施介开展北部蒙区的工作。施介到任后,迅速组织召开了为期两天的阜新蒙古族青年大会,在会上做了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并组织成立了“阜新蒙古族青年建国会”,这个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蒙古族青年组织为宣传发动蒙古族群众积极投身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

1946年2月,由于国民党的大举进攻,施介随阜新地委进行战略撤退,撤至通辽后改建为通辽中心县委,辖通辽、开鲁两县,施介任通辽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后来又兼任通辽县委书记。

呕心沥血,奋战通辽

通辽县地处科尔沁草原中部,蒙汉杂居,与蒙古族聚居的各旗相毗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东北各解放区,通辽县地方封建势力、国民党分子活动十分猖獗,加上当地蒙汉各族贫苦人民对我党我军不了解,给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施介就经常深入到各区村,开展发动群众、锄奸反霸、剿匪等斗争。经过大量的发动群众工作,通辽县临时参议会在1946年3月下旬召开,并在会后领导各族群众,深入开展清算斗争。首先清算斗争了日伪汉奸、伪通辽县维持会长刘居正和沈子琦。之后,他开始在群众运动中培养革命骨干,发展党组织建设工作。他每次下乡都要挤出时间和贫雇农积极分子、农会干部交谈工作、交流思想,耐心细致地帮助教育和培养他们,一大批贫雇农积极分子、农会干部加入了党组织,至3月下旬,仅立德堂区就有5个村建立了党支部,发展了几十名党员。

不顾病躯,仍坚持抗争

1946年4月29日,哲里木盟地委建立,施介任地委组织部长,5月又兼任通辽县委书记。此时的施介既要负责全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又要负责通辽县建党、建政、群众运动的全面工作,经常是白天工作一整天,晚上工作一通宵。紧张的工作,使他的肺病日趋严重,眼窝深了,颧骨高了,人也消瘦了,同志们劝他注意休息,他虽然嘴上答应,因为千头万绪的工作实在太多,仍然继续忙于手中的工作。施介对与自己工作的干部、战士却无比爱护,关怀备至。一次,通辽县隆兴当区一位干部患了病,施介知道后,多次前往住处询问病情,并送去了自己仅存的一些细粮和仅有的一床棉被,还请了医生为他诊治。这位干部病愈后,逢人便说:“施介同志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大肆进攻占领通辽,哲里木盟大部分地区也相继沦为敌占区。哲盟地委撤至通辽以北广阔牧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哲里木盟地委机关干部、警卫连及通辽、开鲁两县机关干部,在鲁北成立了“长江骑兵团”,施介同志任“长江骑兵团”政治部主任。科尔沁草原的冬季,冰天雪地,极其寒冷,气温常常零下30多度,施介同志穿着单薄的军衣和战士们一起行军打仗、站岗放哨。行军途中,有时肺病发作,胸腔疼痛,咳嗽不止,他就把马缰绳咬在嘴里,前胸顶在马鞍上。实在支持不住时,他翻身下马,徒步疾行……行军中,他还常常把自己的马让给体弱的战士骑。一到宿营地,他又忘记了病疼,急于了解情况,布置任务。在艰苦的游击环境中,他的病情日益恶化,仍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勇敢地战斗,忘我地工作,同志们看他身体不好,为他准备了一些鸡蛋和细粮,他都一一谢绝了。

1947年4月,哲里木盟工委成立,施介任工委组织部长。哲里木盟全境解放后,施介同志以极其高涨的革命激情,领导人民开展“伸冤复仇,分青苗和反倒算”的群众运动。为完成省委下达的扩军支前工作任务,在哲里木盟工委召开的会议上,施介同志指出:“一切服从前线,动员担架、粮草,挂锄前,各旗县都要完成扩军任务。”工委会议后,施介同志马上深入旗县区村,动员广大青壮年踊跃参军、踊跃支前。在施介及工委其他领导同志的带领下,全盟不但提前完成了扩兵任务,而且为部队筹集了粮草、担架、大车等大量的支前物资。

生命的最后仍坚持战斗

7月,施介的病情加剧,但他仍积极忘我地工作。夜深了,他有时紧锁眉头,有时伏案疾书。8月末,施介的肺病恶化,每天咳嗽不止,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们望着日益消瘦的施介心情沉重。同志们再三劝他休息,督促他抓紧治疗,他都不肯,仍争分夺秒地坚持为党工作。辽吉省委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命令他立即前往当时省委所在地白城医治。1947年9月初,哲里木盟工委派人专程护送施介同志到白城医院检查,经诊断,施介同志不仅患有相当严重的肺病,而且患有结核性脑膜炎。虽经中外专家全力抢救,病情仍不断恶化,1947年9月18日,施介同志停止了呼吸,时年38岁。

英雄精神永垂不朽

施介逝世后,安葬在白城子。省委书记陶铸、省委组织部长曾固为他题写了碑文:“我们最好的同志,为工作而停止了最后的呼吸。施介同志长眠之所。”中共哲里木盟工委发出讣告,高度评价施介的一生:“施介同志是我党优秀干部,在领导哲里木盟工作中有很大成绩,特别是在艰苦的游击环境中,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与战士同甘苦、与人民共患难,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英勇的气概与作风……他毕生为广大蒙汉劳苦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的意志,应为哲里木盟全体党员同志的楷模。”

施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一生。为纪念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施介烈士,哲里木盟地委、政府所在地的一些机关、学校、厂矿等都用施介命名。据统计,通辽市内用施介命名的单位最多时有19处。

施介的妻子杜小年遵照他的话,收养了一个女孩,一直在等着他,直到1979年,施介的同学马曜任云南民族参观团的副团长来到通辽,看见大街小巷有很多施介的字样,就跟当地人打听,才知道这就是他的同学,多年没有音信的施介。经过通辽市民政部门和施介家乡政府部门的协商努力,找到了施介的夫人杜小年,落实了烈士遗属的待遇,时年已经70岁的杜小年这才知道施介牺牲的消息。

在得知施介烈士牺牲后不久,杜小年也离开了人世。我们可爱的英雄,伟大的战士,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太多太多,抛头颅、洒热血,牺牲生命尚且不惜,牺牲家庭和爱情又算得了什么,只是烈士的爱情更令人感叹。    

(通辽市委史志办 白丹丹)


  责任编辑:孙枫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