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2 来源:
今天我们要讲的乘风破浪的姐姐,是大名鼎鼎的花木兰。有人会说,她不是文学里的人物吗?不是真的呀。的确,她是北朝乐府《木兰词》中的人物,我们对他的了解,基本都来自《木兰词》。可是这首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因为南北朝的乐府诗有一个特点——非常写实,只要里面出现人名的人物,基本都是有其人其事的。
既然《木兰词》里都写得很清楚了,那我还分享什么呢?主要是两点。第一,也是很多人质疑的——木兰从军在当时有可能实现吗?第二,为什么古今中外,几乎人人喜欢花木兰?
第一个问题,很多人觉得不可能。理由是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作战对体力的要求非常高,一个女子怎么能上战场杀敌,而且屡战屡胜呢?说这话的人,可真是不了解北朝女子啊。要知道,北朝女子是非常骁勇善战的。魏晋南北朝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就是匈奴、鲜卑、羌、笛等民族。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无论男女都非常英勇善战。受他们影响,整个中原都弥漫着尚武的风气。
比如北朝民歌除了《木兰词》,还有一首《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牵裙上马如卷蓬。”描写了将军李波的妹妹十分神勇,翻身上马、左右开弓射箭。而李波家族可是被写进《魏书》的。既然出身汉族的李家小妹可以左右开弓射箭,那非常可能出身鲜卑族的木兰为什么不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李家小妹既然能让敌人闻风丧胆,木兰为什么不能“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
只可惜后来的中国越来越往文弱里走,到了明朝,大才子徐渭写《雌木兰替父从军》这部杂剧时,竟然一开头还要木兰的母亲替她解决裹小脚的问题。母女两人还要一起哀叹,以后可怎么嫁人之类。这个气象真是比当年的木兰差太远了!
有人可能会质疑,李家小妹毕竟是随家族作战,可以保留女儿的身份。木兰女扮男装混入军营,就没被人发现吗?这我们就要看那个时期,到底有没有女扮男装的风气呢?有的。比如有名的太平公主,年轻时就曾在武则天和唐高宗面前女扮男装,跳了一支表现战争的舞蹈,暗示父母给自己找个武将当夫婿。据有关专家考证,在整个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上流社会女扮男装都是一种风尚,我们看《虢国夫人游春图》,里面皇家贵族的夫人们穿着男装,骑马狩猎,不正是这种风尚的反映吗?
有人可能还要问,女扮男装一两天可以,可木兰与将士们日夜相处,一隐藏就是12年,有可能吗?我认为也是有可能的。唐末五代时有个川妹子叫黄崇嘏,在父母亡故后就女扮男装四处游历,机缘巧合下还当了“公务员”,任职了一年多,干得非常好,深得当地地方官喜爱,那位地方官还要把女儿嫁给黄崇嘏。这下她瞒不下去了,才承认自己是女儿身,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黄梅戏《女驸马》的原型。
当然,无论是黄崇嘏当官还是花木兰从军,肯定都要克服巨大的困难,如果只是随随便便就做到了,就不会被人们这么代代传颂了。
我第二个想谈的话题是,为什么古今中外,几乎人人都爱花木兰?
我们知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和古代相比已经有巨大的变化,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语境下,对同一件事情的喜恶可能有天渊之别。可是从遥远的北朝到2020年的今天,从中国不断传颂木兰从军的故事,到不久前美国迪士尼拍《花木兰》,木兰这个形象可谓跨越了历史、地域和文化,做到了人人喜爱和敬佩。
比如在中国古代,崇尚男主外女主内,于是最开始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女孩。直到得胜还朝,她也说“木兰不要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还是回归家庭了,并且一回家立即“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对女性的要求。
中国古代基本是以儒家学说为正宗的,讲究孝悌之道。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因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虽然离开了家庭,可也是为了尽孝,正是完全符合儒家传统规范的。
到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极需要奋发图强、抵御外敌。而木兰从军是为什么,是替国打仗、为国杀敌!这种奋勇而出、抵御外侮的精神,正是近代中国最需要的。
到了现代,人们又讲究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你们看木兰“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的劲头,虽是一介女儿,在家庭、国家需要她时,勇敢地承担责任,并且出色地完成使命,就是妥妥的女强人啊!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正是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独立女性推崇的,所以我国对木兰这个形象有各种形式的演绎,美国迪士尼也才会重金拍《花木兰》,而且一拍再拍。
这种横跨时代、超越种族、跨越国界的精神内核,才是木兰拥有经久不衰魅力的真正原因。
责任编辑:王鑫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