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公共文化添彩小康生活——“十三五”通辽走活文化一盘棋

2020-11-30 来源:通辽日报

公共文化添彩小康生活——“十三五”通辽走活文化一盘棋

文化如水,润泽万物;文化如歌,和谐共振。

res10_attpic_brief.jpg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发展是实现转型提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力”;对于居住在这里的民众来说,文化繁荣是塑造城市文明、构建社会和谐的“幸福源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让我们透过这样一份亮眼成绩单,检视全面小康的文化成色,感受百姓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惠民:精准供给服务文化民生

文化即民生,文化惠民让城乡充满文化活力,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有利于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10月7日,为期三个月“首届科尔沁草原音乐美食季”落下帷幕。这一场集美食、音乐、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音乐歌舞的盛会,同样也是朋友聚会、全家出游的好机会,在这里,市民可以体会到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的完美融合。

res01_attpic_brief.jpg

哲里木版画、科尔沁服饰、科尔沁皮雕……“首届科尔沁草原音乐美食季”上,富有内蒙古特色的非遗、文创、旅游商品等40个展台上展品琳琅满目;蒙古烤肉、老北京爆肚、冒烟冰激凌……60个美食展位,一道道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不断挑逗着消费者的味蕾,市民与游客热情高涨,闻香而来,一饱口福;健康宣传、健康咨询、健康义诊、蒙医药产品展示……由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设置的“健康地摊”更是让现场观众耳目一新。

食尚科尔沁,嗨翻夏日夜。对举办首届科尔沁草原音乐美食季,我市可谓下足功夫,成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赏内蒙古音乐、品内蒙古味道、带内蒙古好货、助内蒙古健康”四大主题,诠释了音乐美食季活动的内涵。

观众纷纷表示,音乐美食季的举办充分展现了通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的崭新局面,为“大通辽”而骄傲。尤其是在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出行受限,有了这次活动,总算是能让大家积存许久的激情得以释放。

除了享受美食音乐外,在活动现场穿行的直播网红和蒙古包样式的主播带货直播间,更是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这一场文旅盛宴不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拉动当地消费,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你方唱罢我登场。10月16日,“首届科尔沁草原音乐美食季”余音未尽,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踩着喜庆的鼓点来了。为进一步营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不断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构建“六个通辽”,传播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提升安代文化的影响力,由通辽市委宣传部、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通辽市群众艺术馆等多家单位举办的“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第三届通辽市农牧民文艺汇演暨首届安代舞大赛隆重开幕

开幕式上,参赛队员、文化志愿者1400余人在辽河岸边共舞安代,同唱《我和我的祖国》,载歌载舞表达通辽各族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和风采,场面蔚为壮观。

在第三届农牧民文艺汇演上,共有来自各旗县市区的9支队伍带着精彩的节目参演,广大农牧民用自己的方式庆丰收、颂祖国,展现农业新气象、农村新变化、农民新风貌。

农牧民文艺汇演与安代舞大赛结合举办,为全市人民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同时,本次农牧民文艺汇演与“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紧密结合,全面展现了全市农牧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巨变。

近些年,我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构建主体、开放节庆平台,形成了多项具有影响力的节庆节会文化品牌。全市每年平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00场以上,如:科尔沁区“农民工文化节”、开鲁县“麦新艺术节”、科左后旗“双合尔·楚古兰”“大青沟杏花文化艺术节”、奈曼旗“诺恩吉雅文化节”、扎鲁特旗山地草原乌力格尔艺术节等,共有30多万人次直接参与了各项活动。另外,打造特色节庆节会品牌。如:哲里木赛马节、中国宝古图和银沙湾民族文化旅游节、 “乌旦塔拉国际枫叶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达到20多万人次。目前,全市有规模、有影响、群众广泛参与的品牌节庆活动有18个,年组织开展活动3000多次,参与群众120多万人次。同时注重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以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构建“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为着力点,通过免费观看、发惠民卡、低票价等多种形式,打造文化惠民服务新模式,持续推进“百团千场下基层”“戏曲进乡村”等草原文艺天天演系列演出工程。每年1月至3月中旬,组织各级专业与民间艺术团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文化惠民演出超过1000场,专业艺术团与民间艺术团平均每年完成各类惠民演出达到4500场,文化活动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成为我市文化惠民的重要品牌。

坚守:正能量引领文化主阵地功能

文化志愿服务遍地开花,为文明城市“加码”。

十三五以来,我市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协调落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并专岗专职,全市多数乡村、农牧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有1至2名专兼职文化管理员,保证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科尔沁区等部分旗县采取旗县文旅局定任务、乡镇政府抓落实的方式,设立文化专管员,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专职专干问题,确保了基层文化阵地职能发挥。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库伦旗、科左中旗注重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从退休人员、在校学生、社会文艺爱好者中招募文化志愿者,组建了文化志愿者队伍,经常性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市已培育文化志愿队伍20多支,参与人数达2千余人。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更有效?服务群众怎样进一步“走深走实”?弘扬文明新风还有哪些好手段?十三五以来,通辽各旗县把理论宣讲和惠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景体验等结合起来,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流动文化服务更加贴近农牧民生活、贴近农牧区实际,克服了以往固定文化设施辐射范围局限,有效解决了国贫和区贫旗县以及偏远地区农牧民公共文化服务覆盖不全、供给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res07_attpic_brief.jpg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流动文化服务车辆17辆,其中流动舞台车9辆、流动图书车4辆、流动文化车4辆。全年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87场次,观众2万多人次;流动服务书刊借阅1千多人次,借阅2千多册次;利用流动文化车演出49场次,观众近1万人次。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凸显活力。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支持文化单位及社会团体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以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方式,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增了发放文化演出惠民卡、购买送戏曲进乡村服务、文化产业扶贫项目服务。开展了戏曲进乡村活动。以文化做纽带,用戏传真情,结合“送文化进基层”活动,紧紧围绕节庆和传统节日,组织专业艺术团和民间艺术团队全年送戏下乡541场次,观众达到49.3万。将传统戏曲、结合时代改编的现代戏曲评剧、快板、蒙古剧、现代剧、民族歌舞、小戏小品、东北二人转、好来宝、相声、三句半和乌力格尔等精彩节目送到乡镇苏木(街道)嘎查村(社区)。

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善于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是关键。地方戏曲、自编歌曲、微信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活了党的创新理论,大家听着不累、看着开心、乐于参与、愿意跟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

鼎新:打造图书馆现代化转型的典范

通辽市大力践行图书馆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保障民众舒适自由、最大范围内享受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权利,精准服务文化民生。

res04_attpic_brief.jpg

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很难专门到图书馆静心阅读。通辽市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服务,无疑是缓解社会公众阅读“最后一公里”的一剂良药。秉持新理念,通辽市图书馆打造“数字体验区”,引进 VR 骑行、3D 影院、听书吧、少儿英语跑酷等设备,实现了转型发展与空间再造,并引进 7D 影院、朗读亭、微信留影机、智慧墙、智能白板、智能书桌、3D 打印等先进的现代化设施设备。为了方便特殊人群的阅读需求,全面提升视障读者设备。通辽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把保障公众的价值标准优先纳入到图书馆领域,拉近了图书馆和公众的距离,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真正实现了服务有温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完成了以人为本的服务转型。

据了解,2017年至今,全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有24个,计划总投资29.9亿元。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9个(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有4个、二级图书馆2个、三级图书馆3个)、文化馆9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2个、二级文化馆1个)、文化站143个(其中一级文化站5个、二级文化站8个、三级文化站15个)、嘎查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2167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58.3平方米,其中全市每万人拥有文化馆(站)面积327.9平方米;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160.8平方米;图书馆总藏量157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19.4万册、电子图书37.6万册,)人均拥有图书藏量0.49册。

十三五以来,一批重点文化工程相继建成。累计投资3.17亿元的通辽市图书馆新馆已经进入内装修阶段、投资5.4亿元的孝庄河沿岸12座博物馆都已建成,已有3个馆正式投入使用,霍林郭勒市图书馆、开鲁县文化馆新馆已经投入使用,科左中旗文化馆和图书馆、奈曼旗图书馆新馆都已封顶等,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实用便捷的自治区、市、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通辽市用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温情的行动,启迪着民智,浸润着民心,呼应着新时代的文化追求。

通辽市图书馆馆长王蒙说:“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应该在几代通辽市图书馆人奠定的基础上,加强文脉保护,提升服务质量,着眼长远发展,开拓工作空间。通辽市图书馆应该当之无愧地成为通辽人的知识宝库、素质学堂、心灵港湾、精神家园。”

通辽市图书馆人兴奋地感到,一个用质量和人文标注的、以更高标准衡量文化建设的时代加速到来了。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眼下,在建中的新的图书馆更是令人期待。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简单扩大,更意味着,一个更加资源全息化、管理系统化、功能生态化、内容分众化、服务精益化、理念开放化的未来图书馆正在擘画和奠基之中……

这不仅仅是一座图书馆,这是一个不断攀登的大时代的文化梦想!

这不仅仅是为了休闲和享受,这是茁壮成长的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图/本报记者 康桂君

记者手记

为振兴提供 更深沉持久的力量

康桂君

一个城市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质,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水准,也关系到市民的幸福指数。

通辽属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如何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倍增?如何让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上扬?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涵,着力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下功夫。

科尔沁博物馆、通辽市图书馆、乌力格尔博物馆,美术博物馆、安代博物馆、蒙药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无数普通群众打开了亲近文化的大门。他们中的许多人,平生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国宝、第一次拥有了一张借书证。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云展览”、线上“直播”等文化活动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为人们带来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

从家门口的城市图书馆,到乡村的农家书屋,从博物馆、美术馆,到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再到“云课堂”“微讲堂”等,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感染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通辽的书香气味、文化气脉经由一个个普通人的双手,在弥散,在升腾。


  责任编辑:塔娜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