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9 来源:通辽日报
“十三五”期间通辽市加强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坚持城乡统筹、共建共享,深入推进“八大环境”建设,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梳理守初心、担使命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全面加强整改。加快建设宜居型城市,统筹“三个一百万”人口布局,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取消常住人口落户限制,引导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合理配置,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城关镇重点镇、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相互呼应、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发展之迅速,有目共睹。
“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市共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54亿元,其中,主城区完成投资12.26亿元,开工建设了新世纪大桥、建国北路、胜利北路和北外环拓宽以及给排水、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推进了图书馆新馆、科技馆等社会事业项目,投资7.8亿元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自来水水质提升、公共厕所修建、环境卫生整治、小街小巷硬化亮化、交通标识设置等民生城建项目,并对垃圾围城、占道经营、私搭乱建、交通秩序、广告牌匾等“城市病”进行了综合整治。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流如织,行人往来不断,道路两旁高楼林立,建筑物鳞次栉比,各类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福耀集团、万达广场等诸多大型国企、国内知名民企等不断入驻,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区已初露芳容。
2017年,我市坚持城乡统筹、共建共享,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通辽至鲁北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等级公路566公里,中心城区至旗县城关镇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通辽至京沈高铁新民北站铁路线下工程基本完工,扎鲁特至青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运行,霍林河机场通航运营,双胜至通辽天然气管道建成使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颁布实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7%,提高5.7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辽河公园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5个旗市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县城”,舍伯吐镇、东风镇被评为国家级特色小镇。全力建设新农村新牧区,行政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街巷基本全硬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18年,我市深入推进“八大环境”建设,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中心城区完成94处弃管换热站、86处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加强中心城区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管理,餐厨垃圾处理厂建成运行。城镇棚户区改造17484户,农村牧区危房改造5189户。完成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36处。扎实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覆盖1.5万户,卫生户厕普及2.5万户。
细数五年来的成就,每一年都是大跨步向前。细说五年来的发展变化,每一年都是硕果累累。
如果说合理的规划布局赋予了城市灵魂,拔地而起的建筑物赋予了城市骨骼,那么每一个能动的个体,则最为深切地感受着城市发展的蓬勃朝气。2019年,通辽市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梳理守初心、担使命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全面加强整改,全面推行“一号通办、镇街统办”群众工作机制,设立“12345”市民综合服务热线,累计办理群众反映的城市管理、办事服务等各类热点事项3.38万件,集中精力解决房地产领域回迁难、入住难、办证难历史遗留问题104个,涉及3.48万户。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通辽市加快建设宜居型城市,统筹“三个一百万”人口布局,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取消常住人口落户限制,引导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合理配置,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城关镇重点镇、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相互呼应、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完善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实施高铁站片区城市规划,完成高铁站南广场主体工程,提标改造城市出口,加快实施大兴路与G45高速出口建设工程,改造福利路、新建大街等5条道路,维修胜利大桥、西辽河大桥等3座桥梁,启动中心城区辽河河道治理、通辽大街建设、新增热源及配套管网、污水雨水管网改造等市政工程,开工建设日供水20万吨城东水厂,完成文体广场、柳荫西路等民生城建项目。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奈曼通用机场建成通航,国道505库伦至奈曼二级公路主体完工,金宝屯至甘旗卡、大林至康平、太平川至宝龙山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完成2103个行政嘎查村村庄规划,持续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推进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网升级改造等工程,建设“四好农村路”,升级改造自然村道路690公里……幸福通辽是每一个通辽人真真切切的感受。
记者 杨朝东
责任编辑:塔娜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