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阿·孟和:“咱老百姓的好‘安达’”

2020-06-30 来源:通辽日报

有这样一个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的日历中,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有的只是干不完的工作。多年来,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他牢记初心使命,用满腔热情无私奉献。他,就是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苏木达阿·孟和。

履职尽责 担当作为情在民

“只有始终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为民,这样的担当作为才能打动群众的心。”这是阿·孟和工作的座右铭。

2015年12月,恒大集团与市政府签订协议,正式入驻科尔沁区建国街道进行城中村改造。国内著名企业参与老城区改造,对于我市的城市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利好无穷。但也面临着一个谁也回避不了的难题——拆迁。

拆迁,既事关城市发展大局,又牵涉到百姓切身利益,是最容易点燃的矛盾导火索。稍有不慎,轻者,工作推动不下去;重者,激发政府与群众的矛盾,引发群体事件。破解城中村改造拆迁这个烫手“难题”,必须选一位既担当作为,又富有为民情怀的人担任“战将”。领导经过反复酝酿,最后选择了阿·孟和。阿·孟和被任命为科尔沁区建国街道常务副主任、拆迁办主任。

城中村拆迁,一家一户的利益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多一个百分点,少一个百分点,都是一笔令人怦然心动的财富。有的人抱着“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想法,能多争取一点个人利益就多争取一点,对拆迁工作者叫嚷、吵闹、甚至打骂是家常便饭。

拆迁户李某,利用七间平房开小商店,平时生意不错。如果拆迁了自己的生意就做不成了。于是,他“狮子大开口”补偿款要出1.2亿元的天价。并扬言,不给这个价,他就当“钉子户”。他不但自己想当“钉子户”,背地里还到处拉拢人阻挠拆迁工作。

面对李某的百般刁难,阿·孟和带着拆迁办的伙伴们不急不躁,一次次上门做李某的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三次……次次碰壁。拆迁办的同志失去了信心,主张走司法程序进行强拆;周边的群众观望,看拆迁办有啥好法子让李某拆迁。

阿·孟和不气馁、不放弃、不怕碰壁,坚持不懈上门做李某的工作。去一次碰一次壁,有人说对李某,阿·孟和“吃一百个豆都不知道腥”。阿·孟和却乐呵呵地说,面对拆迁这个机会,放在我们自己身上也会有想法。我们拆迁办做的就是这个工作,不要着急,慢慢来,就是一块铁,我们也要给他捂热了。就这样,他一而再地进李某家的门,宣传政府拆迁政策,站在他的角度,心贴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他的执着与真诚最终赢得了李某的信任,心情愉快地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为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实现国家利益与拆迁户利益的平衡,阿·孟和走遍每一个拆迁户,与他们促膝谈心交朋友,讲解政策和城中村改造的利好。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角度了解他们所想、所求、所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绝大多数拆迁户转变了思想观念,激发了群众自觉拆迁的积极性,拆迁工作变“要我拆”为“我要拆”喜人局面。

如今,经过改造的城中村,恒大小区、恒大酒店、恒大影院、恒大篮球馆……拔地而起,这片多年脏乱差的“城中村”化蝶为拥有服务优质、环境美丽、商圈兴旺的高档小区。一提起这件事,建国村人总会竖起拇指不住地称赞:“阿·孟和,咱老百姓的好‘安达’!”

党群联防 成就亮丽风景线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疫情防控骑兵巡逻分队”在辖区草原防疫巡逻的英姿,经央视七套军事栏目一亮相,就成为科尔沁草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国内外受众的眼球。该骑兵巡逻分队的组建者就是阿·孟和。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一时间防控疫情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此时,阿·孟和任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苏木达刚刚两个月。

莫力庙苏木位于科尔沁区的西大门,交通要道。辖区面积广、人员居住分散、返乡人员、过境人员较多,防控战线长,跨度大,在人口密聚区有效的常规防控手段在这里有点鞭长莫及。在做好常规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阿·孟和创造性组建起“疫情防控骑兵巡逻分队”,在辖区开展防疫巡逻,堵住了苏木面积广、人员居住分散,从而发生的防控“漏洞”。

说起“疫情防控骑兵巡逻分队”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王吉日木图两口子至今还感激涕零。疫情防控期间,在吉林松原打工的王吉日木图两口子为了安全,返回家乡。谁知当他们返回来的时候,村里已经实行封闭管理,严禁出入。何况王吉日木图两口子又是从疫情高风险地区回来的,进不了村,只好吃住在车上,三天三夜,干粮已尽。正当他们进退两难之际,“疫情防控骑兵巡逻分队”在防疫巡逻中发现了他们的处境,迅速反馈给阿·孟和。阿·孟和闻讯马上赶到现场,主动为他们租房子,进行自我居家隔离。在他们居家隔离的14天里,阿·孟和让“疫情防控骑兵巡逻分队”给送来米面蔬菜,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阿·孟和在防控疫情中,率先垂范、逆向而行,带领“疫情防控骑兵巡逻分队”在全苏木21处监测卡点不间断巡逻,全力开展防控宣传、人员流动管控、村组封闭、全员日常体温检测、全域环境卫生清理和消毒消杀等防控工作。期间,制作发放宣传单10000余份,悬挂条幅200条,上传网络宣传信息20余条,报送媒体稿件35件,共排查6714户、18524人。做到了重点地区外来人员、过往物资车辆、应急车辆、复工车辆工作人员体温检测、信息登记全覆盖,在草原上筑牢了阻击疫情的安全防线。

苏木宣传委员乌日罕介绍说,阿·孟和苏木达不但是苏木防控疫情的指挥员、战斗员,还是爱心捐献者。当时市场上口罩断货,苏木防控工作人员自身防控成了大问题。阿苏木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自掏腰包,通过朋友从日本购进1000支口罩,发放给防疫一线工作人员,解决了燃眉之急。

扶贫帮困 不漏掉一户一人

少林敖包嘎查的贫困户马扎那,见到阿·孟和就像见到了亲人乐开了花,如数家珍般地告诉阿·孟和自己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家里安了净水器,水质好了,心里甜甜的。看病有了医疗保险,再也不用为没钱看病发愁了。作为村里的贫困户,马扎那一家的变化源自苏木达阿·孟和的帮扶。

马扎那不是安贫乐道,等靠要过日子的人。想致富没门路,缺资金,心里干着急,有劲没处使。2019年,阿·孟和走进了他家,自掏腰包给他家买了4口猪,扶持马扎那养猪。正好赶上年景好,马扎那养的4口猪纯赚了1.2万元,实现了脱贫。目前,马扎那正用这笔养猪赚来的“第一桶金”建棚舍养牛,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说起自己家一举实现脱贫的事儿,马扎那挂在嘴边的嗑儿就是“感谢阿苏木达,没有他的帮扶,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玛林格日嘎查的额尔敦琪琪格是远近闻名的蒙古族网红大婶。她依靠饲养品种优良的基础母牛,坚持用传统制作方法制作奶食品,早已经过上小康生活。额尔敦琪琪格可不是一位小富即安的人,她看到网络销售越来越流行,也跃跃欲试想通过平台上直播带货,但是不知道怎么做直播。

阿·孟和了解到额尔敦琪琪格愿望后,带着镇政府精通网络直播的青年干部上门对其进行现场“培训”,并安排她到河北承德参加“农场主”学习班。额尔敦琪琪格不但很快就入了门,而且迅速成为拥有20000多粉丝,直播带货月收入20000多元的“蒙古族网红大婶”。

现在,额尔敦琪琪格家的产品在网上供不应求。阿·孟和又帮她协调资金,建现代化奶制品车间,带领嘎查乡亲一起奔小康。

莫力庙苏木贫困面比较大,是科尔沁区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作为苏木达,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责任人,阿·孟和带领苏木扶贫干部怀着保证所有贫困户按时脱贫,不让一户返贫心愿,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奉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建功立业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阿·孟和与苏木扶贫干部立足莫力庙苏木实际,对症下药、精准滴灌。整合各类扶贫资金40万元,推进产业扶贫,实现就地增收;健全贫困户资源入股,分红收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入股龙头企业,年底收取分红;引导贫困户采取“托管代养+自购自养”模式发展养殖业;围绕健康扶贫,为辖区内贫困户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实行“医生+患者”结对帮扶;改善了居住环境,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与人力资源公司对接,向辽宁、河北输送就业;通过设立公益岗,让不便外出的贫困家庭增加收入;建立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工坊,举办民族手工艺品培训班,让贫困户坐在家炕头上就能增加收入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莫力庙苏木所辖18个嘎查村,6484户,18247人。目前,正常脱贫户86户,213人,稳定脱贫户193户,439人,边缘户5户,13人,目前全部脱贫摘帽。

说起扶贫帮困的事儿,阿·孟和坚定地说:“老百姓的需求就是责任,老百姓的满意就是标准,老百姓生活好了,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团结友爱 我们都是亲兄弟

作为党培养多年的蒙古族干部,阿·孟和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把内蒙古这道祖国北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嘱托,认真践行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带领莫力庙苏木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弘扬传承发展当地民族文化教育。

莫力庙苏木是科尔沁区唯一少数民族苏木,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自然景观优美,闻名遐迩的“中国记者林”就落户在于此。辖区18个嘎查村,6484户,18247人,其中蒙古族8012人,其他少数民族1135人,占总人口的50.1%。

为了传承发展当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增进民族团结,让民族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他担任莫力庙苏木达后,恢复举办了苏木那达慕、祭敖包等活动;为莫力庙民族学校捐赠2万多元的书籍;邀请科尔沁区萨日朗皮雕公司手工艺老师举办手工艺培训班,先后培养手工艺人100多人次;开通莫力庙苏木人民政府公众号,做好政策、新闻、信息宣传服务的同时,接受百姓问政,得到老百姓高度认可。近期,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占地4000平,冬暖夏凉的室内驯马场地 —— 莫力庙马术馆项目已立项,前期投资200万正在协调当中。

他就是这样一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党的普通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和服务群众的真感情,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为人民服务任重道远,忘我的精神砥砺着他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他就如一粒细沙,默默地铺垫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记者 吴金刚  斯琴塔娜

  责任编辑:谢雨廷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