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迈上致富路 唱响幸福歌

2020-06-19 来源:通辽日报

——科左中旗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11年,全旗有贫困户近3.2万户、13.5万人,贫困发生率30.6%。

面对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严峻形势,科左中旗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严格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把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在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聚集力量,构建起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让党的惠民政策和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名贫困群众。

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高娃正在采摘锦绣海棠

肉牛养殖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鼓励整村种植价值高、效益好、销路畅的经济作物,打造特色“小田园”。

九年来,全旗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8亿元,扶持13万余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0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

全产业链带贫减贫 趟出脱贫“牛路子”

近年来,科左中旗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通过夯实养殖基础设施、加强肉牛冷配改良、强化肉牛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帮扶及培训力度、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等措施,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产业。2014年以来,该旗累计为贫困户购牛3.53万头。截至目前,全旗贫困户肉牛存栏突破7.8万头,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该旗还选派512名产业发展指导员,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技术培训“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扶贫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确保无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稳定收益,按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合作模式,与符合条件的企业签订产业扶贫合作项目协议,合作社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互托代养、种植养殖带动等方式直接带贫减贫。

目前,该旗初步实现了“人脱贫、村出列、旗摘帽”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2头牛,户均5头牛”的目标。

庭院经济“三个园”  撑起群众“菜篮子”

近年来,科左中旗紧抓产业扶贫这条主线,把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为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之举,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针对农牧户庭院普遍较大的实际,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生态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工作思路,创新推行了果园、田园、菜园“三个园”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户均补助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近2000万元,扶持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收入。

着力打造多彩“小果园”。坚持以果园带动田园、菜园建设,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栽植锦绣海棠、123苹果、沙棘等苗木近6.5万棵,并号召村民利用果树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菜、林药、林粮等林下种植,逐步形成复合型林果产业模式,营造“村中映绿、路旁植绿、户院透绿、环村见绿”的景象。同时,多次举办采摘节,将农牧户庭院发展为游客观光休闲的采摘园、赏花园。

着力打造特色“小田园”。依托北京首农等龙头企业,聚焦质量兴农、品牌强农,鼓励嘎查村整村种植价值高、效益好、销路畅的经济作物,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截至目前,该旗庭院田园种植超百亩嘎查村突破100个,打造了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

着力打造精品“小菜园”。突出结构调整、特色种植,鼓励引导贫困群众种植时令蔬菜,并将秋菜晒成干菜,实现全年自给自足;在甬道两侧、房前屋后、院里院外栽植花卉,着力改变贫困群众“不种园子不种菜”的落后习惯,激发出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

特色林果保增收  鼓起百姓“钱袋子”

近年来,科左中旗大力推动生态林果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相融合,既让贫困群众从生态建设与保护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又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为精准推进生态林果产业扶贫,该旗建设以沙棘为主的生态经济林50万亩、以锦绣海棠为主的果树经济林20万亩,倾力打造“沙棘之乡”和“海棠之乡”。截至目前,希伯花镇生态经济林规模达到11万亩,锦绣海棠盛果期亩效益可达万元以上,带动了周边地区生态经济林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该旗聚焦以绿促增,全力推进生态林果产业扶贫。2017年开始对生态林果产业基地实行网格化管理,聘用生态管护员,每名护林员每年给予1万元的补助,直接带动687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生态补偿让科左中旗的贫困群众吃了上生态饭,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

该旗还将贫困户造林优先纳入国家造林工程,落实国家造林补助资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发展林果产业的积极性。按造林前地类和栽植树种优先落实国家造林补助项目,同时投入扶贫资金33.9万元,聘请专家围绕沙棘生态经济林、锦绣海棠果树经济林的栽培及管理技术,采用多种培训方式,使贫困群众掌握沙棘、锦绣海棠栽培、抚育、管理等技术,增强贫困户发展生态产业的能力,引导贫困户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并持续受益。

2019年,该旗投入资金1890万元,建设了27个总面积3350亩的生态扶贫育苗基地,采取“政府+合作社+贫困户”、苏木乡镇政府自主经营、国有林场自主经营3种模式运营,在做好发展生态林果产业苗木保障工作的同时,至少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受益贫困群众年增收可达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该旗已建成生态林果产业基地42万亩,引进了陕西海天制药沙棘精深加工项目,并积极对接国内著名果汁加工企业,海棠果畅销全国,远销东南亚,全面提升了生态扶贫质效。

扶贫车间进村屯  开好致富“新方子”

为方便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科左中旗充分发挥产业扶贫治本作用,将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到乡村,把扶贫车间建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少数民族嘎查村,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蒙古族文化特色的扶贫车间,让众多不便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全旗共建有就业扶贫车间4个,带动近90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其中直接带动就业287名。

该旗创新推出“民族手工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大力扶持手工艺爱好者深入挖掘蒙古族传统文化,为本村及周边嘎查村群众尤其是广大妇女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在不误农活、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的情况下,就地就近增加劳务收入,实现足不出村就能增收脱贫的目标。在传承蒙古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为手工艺爱好者创业增收,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小手工”中挖掘出“大收益”。

2020年,科左中旗退出贫困旗县序列,但完成脱贫目标、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接下来,该旗将发挥产业扶贫治本作用,强化综合社会保障兜底措施,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建立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对存在返贫风险的25户、69名脱贫监测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的200户、511名贫困边缘人口,逐户逐月研究制定“扶贫目标书”;落实节水农业、肉牛养殖、绿色生态、庭院经济等产业扶持措施和社会保障兜底措施,逐人购置防贫保险、设立防贫基金;全力抓好扶贫项目的实施,年内计划投入扶贫资金2.58亿元,重点实施4大类28个项目,重点培育一批有特色、效益高、可持续的产业扶贫项目,完善贫困户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力争让更多的贫困户固定在产业链、增收在产业链。

科左中旗将聚焦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目标,逐户分析研究对策、逐人落实帮扶措施,倒排时间、挂图作战,向贫困人口“清零”发起冲击,必保在今年6月底前全部具备脱贫条件,以决战的勇气、决胜的信心,用心用情用力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通辽日报特约通讯员  唐丽雅

  责任编辑:谢雨廷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