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1 来源:
提起陶渊明,你会想到什么?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隐逸与恬静美好?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直不阿?其实啊,这只是这些文学大咖的一面,他们也亲自劳动,有开荒种田、彻夜耕地的劳动时光,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摘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戴建业教授曾在讲课时拿这诗调侃了陶渊明,说他早早起来理荒秽,月亮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结果地还种得个“草盛豆苗稀”。“种个鬼”!一番新见解引得网友高呼:“要上课,要上课!”
下面让我们科学探讨一下,陶渊明到底会不会种地呢?
《归园田居》诗作共有五首,这是第三首。写于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出任江西彭泽县令八十天辞官之后。其间,陶渊明已经开始逐渐在内心建立一种真正去适应田园生活的思想,不再像过去那样处于一种士大夫式的装佯状态。正是因为如此,他在此期间写下的《归园田居》五首,充分反映出只有参与实际劳作生活而积累的相关经验,把作为一个劳动参与者发自内心里面的那种喜悦,更多地是种种担忧,对于当时农村现实的残酷生活状况作了真实的描写。
特别是这第三首,没有实际的相关劳作是无法如此真实记录的。同样也正是此首诗,让后来诸多解说者,完全误解了陶渊明,以为他是一个不懂种田,水平低下的不合格农人。
第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是此句造成各种误解。通常解读为:在南山下开垦出来的田地里,我们把豆子种植在这里,田地里野草茂盛而豆苗却很稀疏。所以后来解读者,便以此认为陶渊明不会种地。
诗人陆游在诗中写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示子遹》)挺能说明其中问题。事实上此处的“草盛”大抵是说田地里长有野草,但不能因此而认为田地里全是野草而误了庄稼,因为当庄稼还处于幼小状态时候,野草的生长状况是强于庄稼的,这才是“豆苗稀”的真正原因;只是因为庄稼本身还是“豆苗”呀,而不是“豆棵”状态,所以此时站在田边猛然看去,就会觉得野草竟然比豆苗还要生长的旺盛。
正是因为豆苗处于生长状态,所以才有诗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苦劳作。也正因为诗人是一个实打实的劳动者,所以才会有本诗的各种细腻之处。如果不是参与者,如何才会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真实写照?
而且陶渊明那时肯定没有杂交豆或者转基因豆种吧?不管是什么作物,传统的种子种出的苗,瘦瘦小小、战战兢兢的,比起那些疯长的草差多了,也难护理多了,这是种过田种过地的人都知道的。所以讲,“草盛豆苗稀”在农业生产力不高的时代应该是常态,不是陶渊明一个人水平比较低,无非是他能诗意表达出来,而别的农民不会。
既然讲陶渊明是个诗人,艺术手法应该有点。如果和一句“草盛豆苗稀”较真,那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看不得了。在这首陶诗里,除了所谓的恬淡田园生活,我读到的是稼穑的艰难,是汗滴禾下土、禾叶割手苦的感觉。
这些年似乎有一股反经典风潮,一些对经典的标新立异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比较对叛逆期的年轻人的胃口。如果教授调侃陶渊明的目的,是先抓住年轻人的眼球,再图教化之那是好的,如果只是哗众取宠我以为就次之了,而如果连稼穑艰难都不懂、韭菜麦苗不分,却嘲笑农民,则次次之。
好吧,幸好陶渊明没去为了“五斗米”做官,而是辞官跑回家去种田了,否则,对于中国诗坛来讲,真是一大损失。毕竟,中国历史上看不见的地方多了一个叫陶渊明的小县令,中国诗歌史上却少了一个被称为五柳先生的田园诗人。
责任编辑:王鑫
校对:王鑫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