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2 来源:内蒙古文明网
初见张春梅,一身靓丽的中式红色裙装显得精神干练,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容,透露着自然的亲切感。在谈起她的家人的时候,她的表情时而温暖,时而悲伤,她说:“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会照顾他们一辈子”。
复杂的家庭,简单的亲情
张春梅,呼和浩特供电局110千伏察素齐变电站副值班员,46岁的她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
张春梅家里有8个兄弟姐妹,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张春梅的父母无法负担子女的成长费用,最后决定将张春梅送给同村的一家人,至此张春梅就和养父母生活在了一起。成年后,张春梅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同在土左旗的德力格尔,也许是相同的遭遇让两人走在了一起。德力格尔的家由于当年特殊的历史原因,父母没有办法继续抚养他,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他送给毕克旗的一户农户家中抚养,当德力格尔12岁的时候,解决了问题的父母将他接回了家,幼小的德力格尔在那个时候就说出了,你们和他们都是我的亲人,从此以后他就将两家人都视为自己的亲人,也许正是这样重视亲情和孝情的品质吸引了张春梅,两个人也组织成立幸福的家庭,有了一子一女,后来张春梅也认回了自己的家人。2005年,张春梅的丈夫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赡养8位老人、抚养2个子女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35岁的张春梅肩上。用她自己的话说:“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养活他们是我的责任,无论怎样我都会尽我最大的能力照顾好他们。”
最大的努力,最真的亲情
作为110千伏变电站的副值班员,张春梅的收入并不高,可即便如此,她总是为4个家庭采办许多生活用品,8个老人的吃穿用度她样样关心。在丈夫刚去世不久的那段时间,张春梅就每日早晨便前往丈夫的生父家中,照料二老的饮食起居,晚上安排好所有事情才回家,即使后来进入了变电站工作也要一周回去几次。
丈夫的养父由于承受不了失去儿子的打击疾患白内障双目失明,这件事一直是张春梅心里最牵挂的事情。2017年听说市里的一家眼科医院手术成功率很高,张春梅就赶忙安排老人住院,在老人住院期间她忙里忙外和家里人轮流值班,手术后老人一只眼睛可以看清了。
“我生父母这边子女多,平常倒是不用我怎么照看,我就是定期去看看,买一些家里需要的东西。养父母就不同了,养父2008年脑溢血瘫痪在床7年,养母身体也不好一段时间就需要输液调理。家里还有个二哥,早些年受了刺激精神分裂不能自理,家里全得靠我。”想到自己前些年去世的养父张春梅眼睛里含着泪水。7年里她将自己一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照顾两个老人和哥哥身上,每过一段时间她就把养父托付给老人院的专业护理人员照看,把养母接到家里安排医院的人来输液。还要时常照料二哥的日常生活。
言传身教,亲情的传承
每到春节前夕也是张春梅最忙的时候,她要给四家老人置办年货,打扫卫生。在毕克齐和察素齐之间往来数趟,每每都是年三十当天才能将所有事情安排妥当。“过年老人最在乎的是团圆,所以从年三十到初四妈妈都会带着我们到每一个老人家拜年过节。”张春梅的儿子诺敏说,在他眼里她的母亲很伟大,一个人撑起五个家。妈妈的孝顺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和妹妹。
诺敏的爷爷(张春梅丈夫的养父)家还住着老式土坯房,张春梅张罗了很多次说是给老人盖新房,可是老人就是不搬。一来是对老房子有感情,二来是怕自己岁数大了搬了家就回不来了。张春梅多次劝说均未成功。最后是诺敏帮着母亲苦口婆心解释原因、说明情况老人才同意盖新房。从准备建材到找人施工,从外部装饰到内部装潢,从建设费用到装修费用全部由张春梅操办。刚刚结婚不久的大儿子诺敏也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三万多元前帮着爷爷盖房子。新房子落成了,新房子远比老房子亮堂宽敞,上下水等生活设施也配备齐全,老人很是满意,张春梅和儿子也了却了一桩心愿。
责任编辑:谢雨廷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