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伽蓝之旅

2017-06-15 来源:通辽日报

00e04c1a881419cc010b13.jpg

综述

天苍苍野茫茫的科尔沁草原,水草丰美,毓秀钟灵,历史上就有多种宗教流传。被人们所信奉的宗教分别有佛教、萨满教(蒙古额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中藏传佛教分布在蒙古族聚居的广大农村、牧区。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主要是回族,他们分布在科尔沁区、开鲁县、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扎鲁特旗的部分城镇和乡村。信奉基督教的人多数为汉族,他们集中在科尔沁区及部分乡村,在霍林河矿区也有少数基督教徒。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宗教文化慢慢积淀成别具一格的文化旅游资源。追求心灵的宁静,抚平世俗纷争中的疲惫心灵,使得宗教寺庙游悄然升温。而寺庙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景观特色,同样吸引着游人驻足。

萨满教在科尔沁宗教旅游文化中最具神秘特色。它是人类最初始的宗教文化,被誉为“人类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它也是蒙古族最早信奉的原始神教。这一原始宗教在蒙古草原直到13世纪中期,一直占据显赫地位,甚至一度被誉为“国教”。 13世纪中期,自元世祖忽必烈引进藏传佛教萨迦派作为大元帝国的国教以后,萨满教逐渐失去“国教”地位,转入民间。忽必烈虽然剥夺其“国教”地位,但并没有实行高压政策,更没有禁止它在民间传播。

1557年以后,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崛起,统一西部蒙古土默特高原,并向西部扩张。明万历六年(1578年)以后,由于他信奉黄教(格鲁派)并大力倡导,萨满教受到毁灭性打击,萨满教徒纷纷离开西部,逃亡到科尔沁、布里亚特等地。伴随着历史发展、游牧文化消亡,萨满教在通辽市濒临灭亡。但由于地理、政治等诸多原因,萨满文化在内蒙古东部的几个盟,特别是科尔沁地区得以残存且保留得比较完整,对蒙古族医学、文化艺术、歌舞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萨满文化被作为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研究,也成为重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喇嘛教取代萨满教并广泛传播,成为蒙古全民族信仰的宗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第一,自达延汗之后,蒙古地区新兴的封建领主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已经取代了旧有的奴隶主占有制而占据统治地位。在这种新的社会形态下,原有的从蒙古社会中产生的萨满教,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需要相应地有一个新的信仰。第二,经过多年的战乱之苦,不仅蒙古地区的广大民众希望平息战争,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就连蒙古上层贵族也向往和平。在这种情况下,标榜积德行善,反对杀生害命;主张尊重人的权利,反对殉葬杀生;提倡苦行苦修,严守戒律,反对贪欲的喇嘛教,恰好适应了社会和民众的这种需要。

最早在科尔沁地区传播喇嘛教的人是内齐脱因阿毕达。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他应皇太极之邀,来到科尔沁传教。清崇德元年(1636年),科尔沁图什图业亲王巴达礼、札萨克图郡王布达齐等人在内齐脱因的教化下皈依佛门,通令禁止萨满教。不久,科尔沁王公集于内齐脱因居住地——白音胡硕,建立科尔沁区第一个黄教寺院遐福寺,俗称白音胡硕庙或黑帝庙。

清康熙、乾隆、道光时期是喇嘛教的全盛时期,蒙古族成年男子的30%~40%均出家当了喇嘛。据统计,哲里木盟是内蒙古地区寺庙最多的地区之一,全盟有寺庙242座,喇嘛12174人。(德勒格在《内蒙古喇嘛教史》中又补充至264座。)其中,库伦旗35座,科左后旗52座,科左中旗89座,奈曼旗24座,扎鲁特旗37座,开鲁县13座,科尔沁区13座。以库伦三大寺为代表的喇嘛教寺庙成为科尔沁伽蓝文化的代表。喇嘛教寺庙建筑、壁画、法会等宗教仪轨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 


  责任编辑:苏伦高娃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