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0 来源:通辽日报
从8月下旬开始,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文玲就着手整理行囊,为即将在科左后旗蒙古族实验初级中学开展的第二学期支教生活做准备。与今年3月收拾行装奔赴科左后旗相比,这一次,李文玲对新学期的期待替代了忐忑不安。
“我母亲是一名在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的老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家里总有因为不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登门求助的亲戚。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从小父母就教我们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基于自身成长的特殊环境,李文玲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这也是她主动去基层支教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年3月,李文玲来到科左后旗蒙古族实验初级中学支教,同时负责协调联络内蒙古民族大学支教学生在科左后旗的支教工作。
初到支教学校,李文玲就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热情接待。看到学校早已为她准备好的宿舍、办公桌、办公用品,李文玲找到了家的感觉,她很快适应了环境并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支教初期,李文玲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教法的探讨上。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她和政史组老师探讨最多的话题。为了尽快制作出高质量、体系完整、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课件,李文玲协调联系市内重点初级中学相关任课老师,收集了大量优质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有效的宣传。在支教过程中,李文玲联系内蒙古民族大学支教学生为支教点创办自己的宣传平台。一时间,巴胡塔微校园、后旗蒙中微校园、吉尔嘎朗微校园等公众号成为各学校彰显特色的名片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平台。
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普通民众的语言去讲清、讲懂、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李文玲支教的又一重要使命。为此,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的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青马小分队”宣讲团。李文玲利用业余时间,同宣讲团走入基层、走进村镇,采用“线上与线下宣讲相结合”的方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讲述当地红色故事,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未来,我们想尝试将‘输入式宣讲’转化为‘输入与内生式宣讲’,即宣讲团成员提供素材与想法,充分组织当地村民或学校的文艺宣传骨干,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红色故事宣讲工作常态化。”为使宣讲工作取得更加深远的效果,李文玲和宣讲团成员们正在探索宣讲模式的转变。
“新的学期,我给自己定了新目标——探索出更多有益、有效的途径来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李文玲信心满满地开始了新学期的支教工作。
记者 贾雪
责任编辑:谢雨廷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