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在时光交错中感受城市之美

2022-03-31 来源:


曾几何时,作为地市级城市的通辽,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产业、人口聚集、居民收入提高的同时,一些现代的“城市病”也在开始显现。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各种车辆私家车与日俱增。城区容量小,行路难,住房难,环境差,让这座美丽的塞外城市不堪重负。

困境不是绝境,出路在于思路。2004年3月,通辽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一河两区,西移北扩”的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在西辽河北岸,与老城区隔河相望,毗邻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11.59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通辽新城区。2006年初,聘请北大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新城区进行控制性规划设计,聘请吉林、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由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修编,以2006年11月新城区建设指挥部成立为标志,通辽新城区建设的号角吹响了。

通辽开发区,通辽人习惯地称之为“桥北”,即“胜利大桥”和“哲里木大桥”以北。

“桥北”开发建设,需要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这是城市化的大趋势。建设生态宜居,高端引领的新城,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和谐发展的理念,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辽市委、市政府在新城区建设中,始终坚持做到对人民负责,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让老百姓受益的思路来推进新城区建设。

首先,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统筹通辽主城区城中村、城边村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按照服务城市,融入城市的定位,扶持城中村、城边村发展二三产业和高效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使城中村、城边村的农民先就业再转业,先上岗再离开农田。

其次,城中村、城边村的公共设施全面与城区对接,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城乡贯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实现城中村、城边村居民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全覆盖。依托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日千里的发展态势,激发全民的创业激情。通过举办农民创业培训班,围绕给大企配套发展小加工、小运输、小收储、小制造业;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牵手,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抓住城市提质扩容,人气聚集,发展餐饮娱乐业;政府和企业携手,订单培养技术工人……让农民先转岗,然后再转业。既改变了千万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又使新城区建设在和谐中有条不紊地推进。

通过新城区建设,城市提质扩容,发展的瓶颈被打破了,农民得到最大实惠,在政府的扶持下,他们中间有的成了扬眉吐气的“小老板”,有的成了现代企业中的产业工人。整体告别简陋农家院,搬进了高档社区。让农民先转岗后转业,先就业后征地,通辽新城区建设实现了农民受益,城市拓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和谐律动。

谈及20年前的“桥北”,家住水域蓝湾的刘育红老人说,那时周边一片荒芜,大多是田地。村民大多居住在矮平房里面,村里垃圾遍地,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刘大爷和其他村民一样靠种田种菜为生,每天起早贪黑,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搬进楼房后,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加之交通、安全饮水、文化健身场地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也在逐渐向城里人转变。

建设一座新城,缓解老城区交通、教育、住房、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压力。随着通辽新城区建设的大幕开启,一批批项目相继动工。 2003年7月,占地530亩,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的通辽一中北校区破土奠基;2005年通辽职业技术学院,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相继上马。随之,配套建设供热、供气等管网,完成自来水厂和新城区内高压线路迁移等工程顺利实施。四中、实验小学、蒙古族中学等拥有较好口碑的学校也纷纷迁址新城。此举可以大大满足未来两三年内新城区大部分生源的入学需求。

城市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便捷的交通网应该是一个激情四射、韵味无穷、铿锵有力的音符。2006年,在通辽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新城区10条街路开工建设,而且在很短时间内,新城区四横五纵主干道与多条次干道互相交错,形成城市交通畅通、便捷的网络。

在通辽市城区“西移北扩,一河两区”的开发政策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通辽新城区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诸多大型国企、国内知名民企等不断入驻开发区,更为这里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也为通辽市的发展注入了一股股强劲的活力。

为了加快新城区建设,市委、市政府特别为开发区的招商、土地使用、投资等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得开发区城市建设的步伐大为加快,阿利坦·银河湾、碧桂园、京汉新城、笔克置业、檀香湾、希望·悦圣湾等高端房地产开发商为推动新城区的发展推波助澜。

一座座高档住宅楼拔地而起,别墅、洋房,这些在十几年前,让通辽人可望不可及的住宅,如今皆成为新城区又一道靓丽的风景。围绕现代服务业兴建的蒙东金融城、蒙东物流城、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购物中心、商业广场、大型超市五星级酒店……在满足新城区不同阶层人们需求的同时,也使新城区的发展动力十足。图书馆、博物馆群落等,让新城区洋溢着文化的魅力。

来自浙江的吴先生,决定来通辽投资创业。他在通辽转了一圈后,最终将店铺地点选择在新区。他说:“高楼林立的新区,一家接一家的高档宾馆、写字楼,还有美不胜收的辽河水景,激发了我的创业热情。”

“新区变化太快了!新城区建设得美了”这是家住水域蓝湾小区的市民李名哲对这两年新区发展发出的感慨。李名哲说,2010 年初搬进新区时,这里楼少、人少,而如今,公园、商圈林立,人流、车流不息,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通辽新城区建设,是通辽城市化的强力引擎。为了将新城区建设成人居之区、活力之区、魅力之区,通辽市委、市政府大手笔运作,先后实施了西辽河河道整治工程,孝庄河治理和辽河水上公园建设。落成后的辽河公园湖泊碧波荡漾,两岸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宽敞笔直,四周绿意盎然——科学地将人脉、水脉、文脉有机结合,用生态构筑宜居宜业的美好环境,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了跨越发展。

“两河相拱天赐地,玉带缠腰香满城;碧水荡漾鱼儿跃,绿荫掩映百鸟鸣。”通辽新区,从乡村到城市的嬗变,是通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开发区,在通辽开放转型中拔地而起,在农村到城市的跨越中华丽转身,成为推动通辽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

通辽开发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在人们有着诸多的惊喜和期盼中,在我们眼前梦幻般崛起……

记者 康桂君 图 张启民


  责任编辑:苏伦高娃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