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5 来源:通辽在线
2021年以来,通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不断推动全市民族工作取得新成效,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切实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强化工作“力度”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市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将民族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2021年以来,召开7次市委常委会会议,深入研究解决民族工作的重点问题。充分发挥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宗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作用,形成“领导小组议大事、各领域工作机制抓日常”的工作格局。
全力抓好中央、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下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对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提出明确要求。
深入落实自治区民族工作调研组对我市民族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工作定位,抓好问题整改,健全体制机制,确保部署要求落地落细落实。
推动市委民族工作会议务求实效,会前组成3个调研组,深入各旗县市区调研基层民族工作,兜问题、找堵点,为市委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市委民族工作会议,下发工作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23个方面的64项具体工作任务,确保中央、自治区党委对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紧密围绕思想引领,提升工作“热度”
立足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组织全市各级各类媒体持续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专栏,刊播发稿件2600余篇,制作新媒体产品230余个,有100余篇重点报道被中央、自治区级媒体采用,精心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事迹、身边故事;制定《全市大中小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强教育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组织近7万名中小学生同上开学思政第一课;深入开展《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学习宣传,编写《条例》分众化学习宣传手册,被列入自治区社科联重点项目,推出10期电视解读节目,成立《条例》巡回宣讲小组,开展全方位、无死角、持续性的宣传教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2400余场次,受众23万人次。
在文化浸润上下功夫。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举办通辽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群众文化活动、“永远跟党走”惠民演出活动、“草原儿女心向党”文艺汇演等活动近200场;开展乌兰牧骑下基层文化惠民演出、各民间艺术团体下乡演出3543场,“戏曲进乡村”演出547场,以文化认同浸润民族团结。
在价值培育上下功夫。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重要学习内容,纳入市委党校各类主体班次培训课程,设置课程占比已提升至10%;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印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摘编》《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中央、自治区党委、通辽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摘编》1.55万册分类发放到各级党员干部、教师、学生、群众手中;在全市选择10所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工作。
聚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拓展工作“广度”
围绕“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发展定位,持续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013万元,实施项目87个,项目覆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特色种养业、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特色旅游等多个方面,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改善;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投入资金实施集体经济壮大项目,解决困扰各民族群众致富难题,极大地拉动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后续发展能力。
记者 赵彦臻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