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 来源:通辽日报
他是金牌工人,他是巧手工匠,他用双手画出了一条工友们的保障线,也画出了一条技术革新的生命线,工匠其名,实至名归,他就是国网科左后旗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监控一班班长——吴军。
在科左后旗供电公司,有一个以吴军名字命名的“吴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整个创新团队由15名素质高、能力强、敢于创新的骨干工人组成。因为他们的存在,供电公司一年可节约资金100多万元。
来到“吴军劳模创新工作室”,迎面便可以看到一个工程机械模型。“这个我们起名叫‘挖坑立杆一体机’,是现在主攻的方向,已经开始试车,如果成功,将大大缩减施工成本。”工作室主要成员吴军如此介绍道。
视线范围内的工作室很大,但其中大部分空间都被工作台占据,上面还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只有几张烫金的专利证书偏居一隅,“这里是我们的工作地点,也是灵感变成现实的神奇空间。”
时间回溯,来到1998年。刚进入电力系统的吴军被分配在安装公司,每天下乡进行农网改造、线路维护。“当时埋设线杆都用人力,几个人用绳子拽,另外几个人在下面扛,不但效率低,风险还大,配合不好就会产生伤亡。”
记忆中有一次是吴军负责拉绳子。因为没有配合好,用力不均导致电线杆歪倒,“当时那根倒了的杆子离工友就20公分,再偏一点点……后果都不堪设想。”
从1998年到2007年,吴军一直工作在一线,见识多了让人直冒冷汗的后怕瞬间,也发现了许多施工中存在的既危险又费工费时的地方,这些都让原本学习工程机械又掌握车床技术的他脑中闪过一道道亮光,一个个模型逐渐成型。
2007年,吴军离开一线,接手安监部主任一职。在这个岗位上,他原本存于脑海的模型有了实现的可能,“我琢磨着,弄出点什么,保护一下一线的工友,让他们尽可能地远离危险。”
一线最危险、最耗时的工作莫过于埋设线杆,吴军决定就从这里开始,于是,周末一有闲暇,他便会钻进仓库,在电与火之间寻找发明的契机。
为降低成本,吴军的设计以农用拖拉机为载体,操作简单、机动灵活;为适应土质,吴军采用旋挖钻头,旋挖部分设计有液压加力,刀片采用锯齿形YG8硬制合金,可满足不同地质需要;在钻杆的上端,他还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十字轴钻头自动校准系统,使钻杆在任何情况下都与地面保持垂直。
几经策划、设计、改进、试机,2009年“电杆埋设钻孔机”问世,并荣获发明专利。随后,该机械被科左后旗农电局广泛应用,极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同时,也让线路改造不再拘泥于季节,全年可施工,为全旗农网改造提供了极大便利。
“电杆埋设钻孔机”问世后,吴军没有停下研发的脚步。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基础、在铸造厂做钳工锻炼出来的动手能力,再加上一线的工作经验,让他的发明创造一路向前:低压电柱立埋机、电柱线路分送机、车载接线液压钳、变压器装卸支架等一批工程机械相继问世,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发明专利。
接连成功的发明让吴军荣誉加身,但作为深知业务技术重要性的他心里更加明白,“自身价值的实现要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仅仅需要我一个人掌握新兴实用技术。”于是,在2011年5月,“吴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
新成立的工作室里,吴军担任创新工作室技术顾问,15名骨干工人围绕“安全、高效、低耗”的目标,紧盯电力施工作业项目、关键技术岗位和重点项目环节,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一门心思奔着节约电力施工成本钻研,为电力行业日常施工作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工作效率保障。
“吴军一不抱怨,二肯实干。当时到海鲁吐供电所工作,路途较远,语言不通,可吴军二话没说,卷起行李就去,硬是把排名靠后的供电所搞成样样不差的供电所。”这是同事对吴军的评价。
“吴军干什么都有一股钻劲,做什么都要成为行家里手,这为他后来发明专利奠定了基础。” 这是同事看着吴军一路发明创新的慨叹。
2014年,吴军所带领的团队被自治区总工会命名为职工创新工作室;2016年被通辽市政府正式命名为吴军技能大师工作室,2017年被国家电网公司命名为国家电网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吴军本人先后荣获旗级爱岗敬业先进典型,通辽市级优秀共产党员、职工技术创新能手,国网蒙东电力安全生产先进个人、自治区金牌工人、草原英才……现在,他依旧每天在工作室忙碌着,利用自己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向着创造更多技术革新努力钻研。
记者 李肖峰
责任编辑:谢雨廷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