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8 来源:通辽日报
一所百年老校,科尔沁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32名刚迈入三年级的孩子,其中,有17名蒙古族同学、2名满族同学、1名回族同学,9月23日,南门小学三年二班的同学们把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儿融入到主题班会,正在演绎着“中华民族一家亲”。
三个离不开
“我是刚刚转学过来的李俊嘉同学,请问三年二班怎么走?”“我也是三年二班的同学啊!我叫张紫馨,你跟着我走就行了。这就是咱们的班级,你看,班级里多整洁,而且咱们班级同学们都特别的友好,非常团结友爱,这是咱班的班长、这是生活委员、这是体育委员,欢迎你来到我们这个班集体,我们很快就能成为好朋友的。”李俊嘉转学过来的第一天,和同学们没有任何陌生和隔阂,迅速的就融入到了这个班集体。
“呀,王子涵受伤了!”全班同学都围了上来,关心她的伤势,“不行,咱们得送王子涵去医务室。”正说着话,田嘉明立刻背起王子涵一路小跑到了医务室,这时,同学们也都跟了上来,在医务室外面等候。“以后到了校门口,我背你到教室吧!”“我帮你背书包吧!”“我每天都给你带好吃的吧!”王子涵从医务室包扎回来,班里的同学们又围了上来,主动要求帮助王子涵。
由发生在班级里真实故事改编的小品《同学民族情》演绎完成。全班同学齐声高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五个认同
从一望无垠的草原到美丽富饶的边疆、从碧波滚滚的南海到白雪飘飘的北国,是的,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咦?好多同学手里都拿着五颜六色的卡片,碧绿的草原、金色的沙漠、蓝蓝的大海、弯弯的江河,同学们一同把中国的地图拼凑完整,高高举起,这是我们的中国地图,我们的大中国,这里有56个民族情同兄弟姐妹,亲如一家。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学们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理解吗?温俊玮同学拿着一幅自己的绘画作品站上了讲台,“这是我的绘画作品,画中展示的是各民族小朋友手拉着手,一同学习、一同玩耍的美好情景,我为这幅画取名叫做《团结一家亲》,我想说我们56个民族是一家,我们要团结友爱,情同手足。”
“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我们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班主任刘老师对主题班会做了总结发言。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全班同学再一次齐声高喊。
在班级的一角,还坐着一位同学们熟悉的面孔,她就是南门小学校长闫萨日娜,在看到师生们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合下树立的牢固、正确的民族观,能够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贯穿到学习和生活中,她频频点头,不断地鼓掌。从2017年9月,她踏入这所百年老校工作后,如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成为她经常思索的问题。通过深入思考,结合学校实际,她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融入到学校工作中,在通辽市区两级民族事务局的帮助下创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以校园文化熏陶育人、课内外结合育人、德育工作活动育人“三育人”相结合的融合思想,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把它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入校本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语文课上,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音乐课上,孩子们传唱着悠扬的民族歌曲,欣赏着马头琴、四胡等乐器的演奏,感受着民族音乐的魅力;美术课上,孩子们学习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设计并制作了具有民族特点的服饰;思想品德课上,孩子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重要性,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闫萨日娜倡导的课堂教学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融合,不仅有效地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了活力,变得多姿多彩,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一家亲、心连心的道理,形成了南门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育人模式,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班会接近尾声,歌声却久久荡涤着每个人的心灵。
记者 张宇曦
责任编辑:吴丽艳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