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满都拉:扎根基层18载 情暖蒙汉群众心

2020-08-21 来源:通辽日报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暖人的歌谣,正在开鲁县义和塔拉镇被一位蒙古族民警以点滴为民小事真情地演绎着。

贴心服务 方便牧民

“满都拉在吗?”走进义和塔拉派出所的牧民们,都习惯地找这个让他们信赖、令他们温暖的人。

满都拉,蒙古族,今年43岁,义和塔拉派出所所长,从警18年来一直在义和塔拉工作,以不变初心守护这里的平安和谐。

在义和塔拉派出所户政大厅、在排队办理业务的群众队伍中,人们经常会看见熟悉的一抹蓝——那是满都拉在指导蒙古族群众方便快捷办证。偏远嘎查的牧民因为不会说汉语,怯于和汉族民警沟通,满都拉便主动来到他们身边,无论是打印户口本、办理身份证这样的小事,还是解决纠纷、寻求救助的大事,无论是十六七岁的少年,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只要满都拉在单位,他都会陪在他们身边,用母语耐心地和他们沟通,征求意见、排忧解难。

义和塔拉镇有5个蒙古族嘎查的沼路特别难走。满都拉熟悉每段路的走向,他是牧民心中的“活地图”。无论沼路多么崎岖,天气多么恶劣,都阻挡不了满都拉帮着牧民寻找丢失牛羊的脚步。在派出所工作18年时间里,他已记不清出了多少次警、帮牧民找回多少只牛羊了。因为他知道,牛羊就是牧民的命。

他经常提醒派出所的汉族民警说,牧民们不经常说汉语,所以听起来会比较生硬,不是他们不礼貌。“他们的牧铺离镇里特别远,要骑很久的摩托车,来一次很不容易,所以就算下班了也要帮他们把事办完。”短短几句话,深深为民情。

公正调解蒙汉团结一家亲

2017年10月的一天,辖区一名六十多岁的汉族老人打电话报警说:牧民在他的地里放牛羊,吃了很多粮食,要求民警出警。

满都拉立即赶到现场调解,发现牧民汉语水平较差,满都拉就只能用蒙语与牧民对话。汉族老人一句听不懂,心里立马就不踏实了,担心会被不公平对待。面对老人的担忧,满都拉笑着安慰说,自己是在用蒙语告诉牧民这样做不对,并征求老人的赔偿意见。老人半信半疑地说出了自己的要求。满都拉就继续和牧民协调沟通,最终,牧民同意老人提出的赔偿数额。

虽然老人听不懂蒙语,但他看到了满都拉所做的努力。牧民当时没有现金,在满都拉的见证下给老人写了欠条。一周后,老人打电话给满都拉,希望他协调牧民支付欠款。满都拉打电话给牧民,牧民说孩子生病住院已经快一个月了,手里实在没钱。面对老人的急切、牧民的困境,满都拉决定先行垫付,并利用午休时间将钱送到老人手中。老人疑惑欠款偿还的顺利,满都拉却只是告诉他,不要多想,有困难随时打电话。

真情服务 践行为民初心

他把为民服务说成是“举手之劳的小事”。2016年12月20日晚10时左右,满都拉在出警返程途经小榆树村时,发现一部轿车翻到道下,便立即下车查看。发现车中一名孕妇受伤,便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并开车将孕妇送往医院,使其及时得到了治疗。原来,家住开鲁镇王家店村的崔某和丈夫到义和塔拉亲戚家串门儿,回家途中因路况不熟不慎将车翻到道下。崔某出院后,第一时间来到义和塔拉派出所,给满都拉送来锦旗表示感谢。面对崔某一家的连声感谢,满都拉说,遇见那种情况谁都会伸出援手的,何况自己是一名警察,职责所在,举手之劳的小事不值一提。

一次执行出警任务时,满都拉发现义和塔拉镇义和嘎查包某辍学在家。满都拉了解到,包某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父亲过世后,他见母亲一人养家非常辛苦,便不顾母亲反对辍学回家放牧。满都拉来到包某家,像朋友一样,坐下来和包某聊天,包某说自己非常喜欢读书,但看到母亲一人操劳特别心疼。孩子的一番话,让满都拉内心感动又充满酸楚,他当即拿出了1000元钱给包某,讲知识的重要、读书的必要,嘱咐孩子安心学习,他会通过申请社会救助等方式帮助母子二人。在满都拉的努力下,包某重返校园、成绩优异。

在满都拉18年的从警生涯里,同事们不知道他有过多少这样“举手之劳”的小事,也不清楚有多少事情在他的 “职责之内”。他用点点滴滴的小事诠释着对辖区百姓的爱,如一团炉火,温暖着辖区农牧民的心;如一盏灯,在偏远的村落嘎查,指引着年轻民警为群众服务的漫长道路。

通讯员 蒲晓冬 特约通讯员 胡建华


  责任编辑:谢雨廷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