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饱经岁月沧桑 迎来夕阳别样红

2020-07-17 来源:

文/林福臣

读王磊老先生的《瘦园沙龙记》,就像读一本厚重的王氏族谱,又像翻阅老先生的履历,读到了众多他鲜为人知或精彩或悲情的故事……

饱尝辛酸的童年

王磊的童年坎坷多磨难,七岁时祖母和母亲相继离世,在天津做事的父亲不得已将王磊及其四岁的小弟送回聊城老家,托付给本族的一位玉英爷爷管教。玉英是清末秀才,人称“秀才爷”,对两个孙儿非常喜爱,给小哥俩起了大号永继、永方,送王磊进私塾读书。可好景不长,“秀才爷”突然病故,九岁的王磊就此结束了童年。

据王磊回忆,父亲先将永方安顿在本族王青槐爷爷家,然后带着王磊到南京投亲靠友,艰难度日。为减轻生活负担,王磊入秦家戏班学戏。“七·七事变”后,日寇全面侵华,南京告急,父亲将王磊从戏班接回老家。父子俩乘坐的火车行进到山东单县时,传来聊城已被日军占领的消息,二人有家不敢回,又原路返回,由于交通中断,在漫无目的地流浪了一个多月后,父子俩在安徽石弓山地区落了脚。这里是新四军的驻地,经好心人介绍,二人来到了抗日区政府,王磊的父亲还做了司务长,除了本职工作还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几年后,父亲因肺病去世,王磊也在火热的集体生活和革命大家庭中成大了。1944年10月,16岁的王磊进入新四军九旅随营学校,不久调到该旅政治部文工队,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

人生道路有平坦,也有坎坷

1958年9月北大毕业后,王磊在内蒙古出版社做了一名编辑。在编辑岗位上,王磊如鱼得水,奋发努力,很快成为了文艺组的组长。1960年冬,满腔热忱,正准备要在新闻出版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的王磊,突然被下放到原哲里木盟茂林公社胜利屯大队,做起了党支部书记,说是“包干蹲点”。突如其来的变故像一记闷棍击在头上,王磊百思不得其解,陷入了痛苦而长久的思索中。直到1967年夏,原盟委副书记云曙碧找他谈话时才真相大白。云书记说:“王磊同志,武汉的问题查清楚了,党是相信你的,安心工作吧……”

原来王磊在北大读书期间,武汉华中师范学院的两名外调人员,曾找他调查许清波教授涉及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的有关问题。原因是王磊在武汉速成中学读书时,曾因爱好写诗引起了武汉市文联的高度重视,并聘请了许清波教授做他的辅导员。面对外调人员的提问,王磊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他说:“我的老师是什么分子我不知道,只知道他辅导我写诗非常认真,别的我什么都不知道。”话语不多,落地有声。说真话,讲实情,实事求是,是王磊的一贯作风。外调人员未能如愿以偿,就把王磊与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及许清波有联系的材料,交给学校装入档案。他从北京带到呼和浩特,又带到通辽。他背了十年“黑锅”却全然不知,原来他被赶出出版社、下放农村最基层,都是受胡风案株连的结果。

虽然最终水落石出,平冤昭雪,但王磊蒙冤受辱,精神上的痛苦和事业上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然而,王磊不忘初心,高风亮节,以大局为重,正确对待个人荣辱与得失,彰显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道德情操。

劫后余生 意志更坚强

转眼又是几十年,命运多舛的王磊老先生古稀之年再遭劫难。1999年的一天大雨倾盆,雷鸣电闪,突然一个耀眼的火球飞进屋里,一声巨响,将正听雨观云的王磊耳膜震伤,虽有惊无险,此后却听力大减;2003年冬,76岁的老先生在山东聊城老家突发脑血栓,在抢救了46天后落下了半身瘫痪的后遗症,自此长期卧床;第三次也是最重最危险的一次。2014年清明节凌晨,87岁的老先生一氧化碳中毒引发心梗,并伴有肾衰、肺衰和高血压,医生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亲人们甚至已将后事准备妥当。然而,在经过了几个昼夜的抢救后,老先生竟然奇迹般的苏醒过来。

然而,多灾多难的王磊并未因此停下他创作的脚步。他以病为友,戏称自己曾去阎王殿报到,恰逢阎王爷不在家,小鬼不敢收。他说:“我肢体有病,脑袋没病,还可以创作。”从2004年到2019年的15年间,老先生出版了《瘦园拾遗》《瘦园对酒》《瘦园沙龙记》和《王磊文集》四卷,可以说是他送给科尔沁父老乡亲的一份厚礼。

如今,王磊逾九秩有三,虽皓首苍颜,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笔者衷心祝愿王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期望王老荣升百岁寿星,夕阳更灿烂!


  责任编辑:苏伦高娃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