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耿树清:退伍支书半生坚守 治沙富民育绿洲

2025-11-12 来源:通辽市文明办

耿树清,男,1929年11月2日出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水泉乡人,曾任南沟村党支部书记。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回乡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3年,带领村民将家乡从“面朝黄沙、背朝天”的贫困面貌转变为富裕美丽的乡村。20世纪80年代,在耿书记带领下,南沟村群众通过种植沙打旺等牧草,涌现出许多万元户。退休后,他多次为南沟村的发展建言献策。耿树清曾当选内蒙古自治区党代表,并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并肩浴血赴国难,无畏冲锋建奇功

耿树清今年已96岁高龄。1947年3月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曾参加解放四平、解放锦州、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

军旅生涯艰苦卓绝。战士们背负数十斤装备,日行百里,转战锦州、沈阳、长沙、衡阳等地,一路行军一路作战。因作战英勇,耿树清历任班长、排长、连长,曾立大功一次。战争中,子弹贯穿他的下颚,脸上至今仍留有伤疤。如今,耿树清的柜子里珍藏着许多军功章,那是他在战场上奋勇拼杀的历史见证。

锚定生态水土治理,带领乡亲治沙造林修梯田

1954年,耿树清结束了七年军旅生涯,解甲归田。耿树清毅然放弃了组织上安排的库伦旗制钉厂工作,执意回到农村老家水泉乡南沟村。他认为当时的农村太贫穷,自己应当支持地方建设,到最基层为老百姓办实事。彼时南沟村缺乏党员带头人,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便安排他担任南沟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耿树清二话不说,收拾行囊扎根南沟村,迅速适应新岗位。

当时的南沟村干旱缺水,风大沙多,“枯黄”成为老一辈人记忆中唯一的颜色。初到南沟村的耿树清,面对满目黄沙、荒芜土地,他立誓将这里作为新战场。经深入调研,他制定综合治理方案:东梁实施小流域治理,植树护田;西梁种植固沙植物,遏制沙化。

为改变村民贫困落后的现状,耿树清自掏腰包赴外地考察学习,引进沙打旺牧草,然而,部分村民对此表示质疑:“咱村的荒沙,种啥都不长,你别逞能,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面对村民质疑,他耐心核算三笔账:水土流失危害账、粮食增产账、经济效益账,坚定表示:“我种的不是树和草,是我们南沟村的未来!”

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耿树清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探索出最适应当地土壤、固沙效果最好的沙打旺和苜蓿草。回忆起第一次成功的喜悦,南沟村村民张玉林仍历历在目:“有一年,我们第一次尝试种沙打旺,当时草籽价格很高,没想到第二年竟大丰收,老百姓从未见过那么多钱,别提多高兴了。大家都开玩笑说,这么多钱,往哪儿放呀?也是那一年,村里添了几十辆自行车。”种草初见成效后,耿树清的植树造林计划赢得了全体村民的支持。南沟村的梯田边、山坡上,挖坑、插苗、培土、浇水的身影络绎不绝……

至20世纪80年代初,耿树清便成为全村首个“万元户”。带动涌现30多户万元户,南沟村跃升为富裕村。在他任职的33年间,他带领村民累计造林6700多亩,植树50余万棵,仅挑水就达10万桶。昔日手指粗细的树苗,如今已长成郁郁葱葱的山林。此外,他还兴办工厂、修建水库,彻底改变家乡面貌。

退休不褪色,老党员坚守使命护南沟造林薪火

1987年退休后,耿树清仍积极配合村“两委”工作,践行老党员使命。三十余年来,南沟村持续开展小流域治理和植树造林,绿色事业代代相传。

如今南沟村林木葱郁,绿草如茵。年过九旬的耿树清重访故地,他仔细抚摸着亲手种下的一棵棵松树,欣慰感叹:“心里高兴,没有白费工。”经过多年小流域综合治理,南沟村现有梯田3200亩,林网农田4000亩,造林保存面积6700亩,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不足10%提升至40%以上。昔日的荒沙之地已成为鸟语花香的美丽乡村,耿树清留下的,不仅是一个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还有丰厚的精神财富,更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风范。

  责任编辑:谢雨廷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