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在立良法、促善治、谋发展中谱写地方立法精彩篇章——通辽市人大常委会推进地方立法工作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10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域,则一域治。通辽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推动立法工作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率、与实践同发展,构建起了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社会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

以创制性立法推动法治建设行稳致远

通辽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以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勇气,制定出台了一批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少有立法先例和具有一定立法难度的地方性法规。如《通辽市极端天气应对条例》是全国首部极端天气应对方面的设区市地方性法规,开创了极端天气应对地方立法的先河;《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是自治区首部移风易俗方面的地方性法规;《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为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今年,还将探索制定全国首部早夜市管理条例,自治区首部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继城市供水条例之后,开展水民生立法的二部曲城市排水条例等法规,下一步还要制定全国首部校外托管机构管理条例、行道树管理条例等法规。这些法规的“磨砺”而出,无不体现通辽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融入大局、主动服务大局、全力保障大局的“大局观”,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以“小切口”立法推动社会治理“大提升”

2018年3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通辽市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自此,我市第一部“小切口”地方性法规正式诞生,我们也找到了一条地方立法的新路径。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如何让“小切口”切得小、切得准、切得实,在立法项目的选择上主张一事一法,由“小切口”实现“大纵深”,在法规内容上秉持“需要几条,制定几条”“管用几条,制定几条”,在法规体例结构上,力求短而精,形式服从于内容,制定的12部实体性法规中,有9部采用了不分章的体例模式,条文都在30条以下,便于理解和操作,易于宣传与执行。

以为民立法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走向深入

 让立法承载更多民意,通辽市人大常委会身体力行。2024年4月,按照有基础、有特色、有意愿、创品牌的“三有一创”原则,兼顾不同地域、行业、领域、群体的立法需求,高标准、高质量设点布局,将原有的1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调整增加为25个。同时,依托代表之家开展立法工作,创建“家”“点”融合新模式,实现阵地联建、机制共融、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自2016年以来,通辽市人大常委会灵活运用调研、座谈、论证、听证、评估等方式,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先后就14部法规草案、立法规划计划等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多达千余条,采纳一百多条,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切实落实到法律制度中。

以高素质立法队伍推动立法质效不断提升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做好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立法队伍做支撑,通辽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立法队伍建设和立法人才培养,着力解决立法人才“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通过公开招聘、遴选等方式,扩充立法队伍,制定长效计划对立法相关人员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多次邀请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立法专家授课,从地方立法的要求、程序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分类设置课程,进行专题辅导,不断推动地方立法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立法之行、任重道远。通辽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立法工作,在立法中贯穿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广察民意、汇聚民智,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高质量立法促进高质量发展。



友情链接
全国人大常委会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

主办单位:通辽市人大常委会

邮箱:tongliaorend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