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收藏本土文物 传播科尔沁文化

2021-03-29 来源:

——记通辽市古玩商会会长朱来源


朱来源收藏的清中期纯银朱砂绘蒙古族格萨尔王造像,栩栩如生。

朱来源收藏的清中期王室专用蒙古刀,小叶紫檀刀鞘配纯银镶嵌珊瑚松石蜜蜡,刀鞘上插着的象牙材质筷子证明这套刀具的名贵。

朱来源收藏的以金银等贵金属、宝石等加工而成的头饰、项饰、胸坠、耳环、耳坠、项链、戒指、手镯等蒙古族传统首饰,头饰选料珍贵,工艺精湛,制作精美,嵌有红珊瑚、玛瑙、松石、银饰等,佩戴起来雍容华贵。


res07_attpic_brief.jpg

朱来源收藏的蒙古游牧民族全套奶具,包括奶桶、奶茶碗、奶茶杯和驼绒制奶茶碗套(左下角)。

朱来源收藏的蒙古族烟具,和田白玉烟嘴配手绣锦缎烟丝袋,光看上面的纯银配饰,就知道是王公贵族使用的老物件。

朱来源收藏的清代茶叶对罐。

res19_attpic_brief.jpg

朱来源收藏的清中期蒙古王公贵族使用的“大烟枪”,烟杆是藏羚羊角做的,配有纯银錾刻工艺配饰并镶嵌9颗红珊瑚,配套的还有同古堂制的白铜錾刻山水纹样烟价格不菲。res22_attpic_brief.jpg

茶叶罐上绘有“有女颜如玉,欢天喜地时。仿六如之笔法,绘于珠山西轩,毛子荣作”字样。

朱来源收藏的清中期寒铁锉银嵌珊瑚金刚杵,又称宝杵、降魔杵,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


文图/本报记者 李东

日前,记者专程走访了通辽本土收藏家、通辽市古玩商会会长朱来源,通过他收藏的游牧民族遗存中的蒙古族文物,我们不仅能够追溯到蒙古民族昨天的足迹,而且可以领略蒙古人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朱来源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入学校美术小组开始学习绘画。上初中的时候,邮票上精美的图案常常令他爱不释手,邮票上的知识点以及图案、色彩使爱绘画的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二年级,他首次参加全市中学生美术比赛,便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那时候,为了买邮票和美术书,他常常把父母给他买零食的钱节省下来。在读高中的时候,他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班级和校内的板报大都由他来完成。就这样,对集邮的痴迷和对美术的热爱,内化成胸中点墨,成为他收藏路上辨别真伪、还原真相的“秘笈”。

也正是因为集邮,朱来源才喜欢上古玩的。那时候,老邮局旁有一个古玩市场,因为每个周日都要去邮局淘换邮票,闲暇之余,他总要到古玩市场转转。中学生嘛,没钱买古玩,他就左看看右看看,东拉拉西扯扯,咂摸出了不少玩古玩的门道。长大以后,他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古玩行当。2009年,通辽批发城开辟古玩市场,朱来源第一时间报名拿下一间店铺,从此开启了以古玩为生的收藏生涯。

res10_attpic_brief.jpg

朱来源(左)在给通辽收藏协会和古玩商会理事长李赓文介绍他新收藏的清中期佛像。

早在元朝以前,蒙古族即以使用银器闻名。蒙古族银器品种有蒙古刀、银碗、银壶、头饰、马具等。其特点是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蒙古族银器最吸引人的是古雅的图案装饰,在银器上錾刻出的云纹、犄纹、龙凤、卷草、八宝等,体现了蒙古族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出蒙古族民间美术朴素大方、实用美观的特色,对解决日常生活的应用与美化人民的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科尔沁”一词,汉译为“箭筒士”,即带弓箭侍卫的意思。箭筒士是成吉思汗禁卫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直接指挥。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分封功臣名将、诸子诸弟。哈萨尔分得的领地后来逐渐形成为哈萨尔后裔部落,由于哈萨尔以善射著称,又统领箭筒士,哈萨尔后裔部落便被称为“科尔沁”部落,并在哈萨尔及其后裔的带领下逐渐成为了一个强大的部落,扶持过蒙古大汗,对巩固蒙古黄金家族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科尔沁部落向南迁徙,成为盘踞于东北腹地人口众多的蒙古部落。公元1636年,科尔沁部落基本归附于后金国。同年嫩科尔沁所属四部十旗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的哲里木山下,形成哲里木盟,又称嫩江十旗。哲里木盟是首统盟,哲里木盟基本上归长春、昌图、洮南三府管辖……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哲里木盟和县级通辽市,设立地级通辽市,原通辽市改为科尔沁区。

科尔沁草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辽代后族不仅出自这里,清初两朝皇后也出自这里。这两个智慧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存。

朱来源的藏品中有一对清代的茶叶罐,虽然并不是特别名贵,但是在他眼里比什么都珍贵,因为茶叶罐里留藏着朱家几代人的记忆。

朱来源的大爷(朱来源爷爷的哥哥)家境显赫,小时候他常去大奶家玩。记忆中,大奶家的厅堂、书斋、卧室里,到处都是黄花梨、老红木、花梨木的名贵家具,日用的瓷器、炕垫、烟袋、香囊等一般老百姓家很少见到。朱来源的大伯去世的时候,大伯家的堂哥拿出一对茶叶罐问他能卖多少钱。朱来源委婉地告诉堂哥,现在行情不好,卖不上价钱,如果真想出手就卖给自己。结果,堂哥没舍得出手。

多年后的一天,偶然间在朋友店里,朱来源见到了这对茶叶罐,不用问,肯定是堂哥卖给他的。睹物思人,朱来源跟店主说清楚了茶叶罐的来历,软磨硬泡,最后花4000元才买到手。

开始,这对茶叶罐在店里摆着时总有人询价。后来,他干脆把茶叶罐拿回家里。“看到它,总能勾起儿时的记忆,给多少钱我都不会卖的!”朱来源父亲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大爷家里的这对茶叶罐,朱来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每次来家里都要看一眼这对茶叶罐”。这对茶叶罐,俨然已经成了那时候父子俩联络情感的纽带,现在更成了朱来源思念过往的源泉。

丹麦王国有位著名的探险家、蒙古学家、蒙古民歌研究家、蒙古民俗收藏家——哈斯冷图。他1890年生于哥本哈根。年轻时曾多次来中国、蒙古国探险,曾搜集了大量的蒙古民歌和民俗文物,又几次运回丹麦进行展览。据说,现在丹麦已经是收藏蒙古民族文物最多的国家。

1923年,哈斯冷图曾在外蒙兴办农业。1927年,哈斯冷图第二次到中国,参加了中亚探险队,并穿越戈壁到新疆与新疆蒙古王女尼茹黑德玛相识。这段经历,被日本民间音乐家服部龙太郎收进《蒙古民谣》一书,传至中国后,经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翻译、校注、整理后,于1998年4月出版。书中第二章即“民歌搜集家——哈斯冷图”。

78年前,哈斯冷图曾第3次到中国的东北、蒙东科尔沁。1938年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到中国,前后共收集了2500多件有关蒙古民俗的文物藏于丹麦民族博物馆。其中包括萨满神帐和萨满全套古老服饰等,不但有珍贵而丰富的蒙古学图片,还有许多文献纪录片,蒙古民歌磁带,可以说是世界第一部,还有完整丝绢绘画与蒙古地图。这一切,都让朱来源艳羡不已,也成为他收藏道路上的标杆。

早期文明时期,西辽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中古文明时期,辽王朝开启了“大中华”的历史新阶段;近古文明时期,科尔沁部参与了多民族共创中华的收官之作。从科尔沁草原走出去的孝庄文皇后、僧格林沁为大清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为中华民族历史建立的不朽功勋。也正如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西辽河文明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教授所说,诸多项目之所以成为被抢救和保护的对象,无外乎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这些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失去了社会实践的生命之源,被时代所扬弃。如果我们不能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仅仅依靠政策的保护,前途是堪忧的。

自从朱来源当上通辽市古玩商会会长以后,深感肩上责任重大。通过收藏蒙古族文物宣传西辽河文明,传播科尔沁文化,让更多的国人知晓通辽的“前世今生”,了解科尔沁的文化历史,无疑成为通辽收藏界的历史使命,更是他这个通辽市古玩商会会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辽市多年来致力于打造科尔沁文化品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通过提升软实力拉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2020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共通辽市五届十次会议上提出了着力建设品牌通辽的长远发展重大战略。2021年1月,又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通辽市科尔沁品牌建设和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足以体现市委、市政府对于品牌通辽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通辽市收藏协会和通辽市古玩商会一直有介入通辽文旅产业的发展思路,听说市里公开征集通辽“科尔沁”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名称logo和城市形象口号,他们又可以通过本土藏品深挖科尔沁文化历史渊源来为政府献策献力了。朱来源兴奋地找到李赓文理事长,出谋划策,琢磨出一系列宣传科尔沁、宣传通辽的标语口号,在征稿截止前投递出去……

朱来源喜欢品读席慕蓉的诗。他知道,慕蓉是穆伦的译音,本是“大江大河”的意思,但在席慕蓉外婆的口中,那是故乡一条名叫“西拉木伦”的河。在她的文字里,有关于家乡的一千种样子,“高山有崖,林木有枝”。科尔沁是朱来源的家乡,他热爱家乡,热爱科尔沁这片热土,更希望家乡在未来越变越有名气,越变越有活力,成为内蒙古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和通辽收藏界一班人愿为此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苏伦高娃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