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来源: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记著名画家马成武
鱼塘记趣
阿拉泰印象
小本生意
钟天师
雄鸡奕奕
萨嘎达瓦
马成武
马成武(穹石、雪山),刘大为工作室首届访问学者、清华美院国画高研班助理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通辽市美协副主席,科尔沁区美协、书协首任主席,通辽画院画师。1989年至今,其作品《小老鼠报恩》《被折断的套马杆》《佼佼者》《活佛》《一生》《太阳同我归》《刘宝双的故事》《晨风》《迎亲》《草原情》《马三立》《阿古拉·风》《天堂草原》《盛世春光》等,分别入选为第七、十二、十六、十七届全国美展及自治区美展并获奖。其中《草原秋风动客情》获中国国际科技文化成果博览会书画大展金奖。
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出版专著有:《马成武速写集》《美术高考实用教材系列速写集》
我与马成武是同班同学,毕业至今已整整40年了。40年光阴,对人生来讲可谓不短,可回想起来似乎也是转瞬间,在学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欢愉还历历在目,但无情的时光却已悄然把我们从韶华之年带入人生晚景。成武比我年龄稍长,他已退休享有老年专属免费公交卡,我告别工作之累开启含饴弄孙的生活也为期不远,人生置此境遇,怎不令人感慨万端?!回想1980年,我们毕业于“文革”后人才济济的哲盟师范首届美术专班,36名同学怀揣着各自的人生理想,意气风发地走向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岗位。忠诚教育事业曾是我们的铮铮誓言,然而至今回望,坚守40年教坛保持初心者为数寥寥,马成武便是其中之一。现在完全可以作结论地说,他把大半生都交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和骄人的业绩,成为通辽教育界名副其实的美术名师,他是通辽教育界的骄傲,更是我们同学的自豪!与仅有的几位当教师的同学比,成武的坚守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他所从事的是特殊教育,即残疾人教师。成武原本在主城区的一所重点小学,1984年主动要求调转到创建不久5年制的通辽市聋哑学校(现通辽特殊教育学校前身),一直干到退休。他是我市特殊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那一方特殊的园地里,他辛勤耕耘,付出了几倍于常规教育的心血和汗水,也收获了骄人的成果,荣膺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称号、出版了《马成武速写集》《美术高考实用教材系列速写集》。那些年,由他带领聋哑学生开创的石膏水印版画,成为我市儿童版画艺苑的一朵奇葩。他的很多学生的作品不但屡屡获奖,其中有的学生还在他的栽培下成材,日后成了他的同事。我敬佩他的职业操守、诲人不倦的辛勤耕耘,同时更让我钦佩的是,他能在完成教务之余没有放弃对艺术理想的追求。一个人能在一个领域被人认可已属不易,他却做到成为教育界名师的同时也享誉画坛,成就卓然,令人翘指!像他这样在两个领域都取得骄人业绩者可谓凤毛麟角。让我说这与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追求是成正比的,不是吗?他的创作条件比不了专业性艺术单位,首先是上班时不能分心搞创作,更不要讲随时随地出去写生了,其次,创作的工具材料大多要自己解决,那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韧劲和执着,都会因当中一个羁绊而放弃追求。另外,从早年看,成武并不属天赋异禀之人,他之所以有今日成就,全赖于日积月累的刻苦使然,把天道酬勤用在他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除去绘画他没有别的嗜好,日常生活标准也不高,笔墨丹青是他的最爱,全身心投入近乎痴魔。他的勤奋和执着,非常人所能比,如今早已声名显赫的他仍笔耕不辍下生活画速写、日课习作。有人不解,他说,这是我艺术生命的根脉和创作的源泉。正是有这样严谨的遵循,他的作品才呈现有浓浓的生活的气息。成武还有个长处是,心有定力,甘于寂寞,超然世外,不为世事所扰,在人心浮躁的当下,尤为难得。他个性鲜明的画风形成,不能不说与他这种行事作风相关联。他的作品不迎合观众,不媚世俗,不为逐名趋利,我想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品质,成武做到了。
马成武早期从事版画和连环画创作,这为他后来专事国画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写实,造型准确精微,写意,夸张诙谐生动。他的水墨连环画《马三立》入选十届全国美展,在内蒙古是一个开创性业绩。多年的刻苦磨炼,加之人生阅历,建构出他鲜明的个人绘画语言,不仅如此,他涉猎的体裁也很广,人物且不说,其他如山水、动物、花卉他都广为涉猎,信手拈来,无不传神达意,生趣盎然,常人难望其项背。
作品是作者内心视像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作品格调,这从马成武的作品中就可得到印证。他长于国画的小写意,从表现题材、总体画风、笔墨意趣上分析,成武的画风当属文人画。文人画讲笔墨,讲意趣,不拘形似,着意内心抒发。油画讲笔触,版画讲刀法,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讲究用笔用墨,笔墨当中线是主导作品的灵魂。我曾有幸拜览传吴道子所绘《八十七神仙卷》,说起来也就是件白描作品,可当你面对面审视它的时候,从画面透射出的绝对是一种直抵内心的震撼感,我瞬间便理解了为什么徐悲鸿先生把这幅画视为“悲鸿生命”了。从吴道子、张择端及当代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有力佐证了线是国画的精髓要旨。对于线古人早已归结出了“十八描”,如今国画中的线早已逾越了传统圭臬有了新的发展,但仍旧讲求线的表现力和张力,线不过关,就谈不上是中国画,如果一个标榜画国画的人没有解决好线,可以说还没摸到中国画的门径,只能说那是用毛笔画的画而已。成武创作表现手法用线居多,也最见他线的功力。他吃透了传统,用笔松驰,下笔果断,疾徐有致,什么质感用什么线,什么对象用什么线,粗细干湿,中锋侧锋都在他的笔端变幻无穷,运用自如,生动贴切,臻于完美。他笔下塑造的形象无论是牧人、农夫、老妪抑或是家禽,都在线的刻画下生动鲜活起来。行云流水、出神入化的线条极大地丰富了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令人折服。
对于他这位传统文人画的传承者,成武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透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画对于形的认识,不像西画,大多是对直观对象描摹,讲色彩、讲造型、讲透视,中国文人画表现对象则讲在画家主观意识主导下,经过审美提炼和艺术改造的物象。物象只是用来创作抒发的载体。正如元代画家倪瓒所云:“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郑板桥也曾讲:“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白石翁也道:“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成武的画风正是循这样一个传统脉络建构而成,这就是中国画DNA ,这个衣钵已鲜明地印在了他的作品中并藉此传扬。
成武退休已两年有余,他卸掉了社会角色担当,开启人生另一境界——退休生活。60岁退休,符合绝大多数社会人群的生理机能,但从画家的艺术年龄来说,花甲之年可谓正当其时,技巧成熟,阅历广博,体能尚健,加之有了任由自我支配的时间,由此做先决,我劝老同学应再抖精神,在十指尚能运管弹弦的状态下,调动起全部的智慧,创作出一批为人生晚景应和的精品力作作收官,岂不美哉!我想,这也是亲朋好友们的共同期望!
我们虽为同学,但却因成武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从不自诩,关于他的好多事,还是从他人口中得来。他长久自甘寂寞却又不甘沉沦,反倒促使我萌生写一写他的冲动,恰好又逢我们毕业40周年,权当把这篇短文充作同学40年的纪念说辞。无奈笔拙墨浅,也没对他做专门采访,因而难免对他业绩的记述挂一漏万,未完整呈现,稍许遗憾!
对于他的成就,我无意着更多笔墨,唯有一项我要特别介绍,他是国家画院首届刘大为访问学者,曾在清华美院国画高级研修班与陈嵘先生合作担任助理导师。著名画家于他绝非浪得虚名。 记者 崇先鸣
责任编辑:苏伦高娃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