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辽网

“塞外红”:美了生态 富了“口袋”

2024-09-23 来源:通辽日报

金秋时节,走进开鲁县黑龙坝镇高若村,放眼望去,一片片果园里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

“瞅瞅这片果园,简直就是摇钱树啊!看这‘塞外红’苹果,好看好吃还赚钱,它可是咱们科尔沁沙地的‘功臣’,耐寒抗旱,是生态治理的急先锋,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金钥匙’。”市林业和草原研究所副所长王宝侠指着眼前郁郁葱葱的苹果园欣喜地说。

王宝侠所说的“塞外红”是通辽地区二十世纪70年代农民种植的小苹果,但由于当时技术和管护不到位,果树存在结果时间晚、产量低、病虫害严重、容易腐烂等问题,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为攻克这些难题,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开展了长期的技术攻关。

“这几年又是低温冻害又是冰雹,花期的时候还经常刮大风,可把我们愁坏了。”合作社果农感慨道,“多亏了科研所的技术人员,他们采取保花促果、人工授粉、管土管水、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才让‘塞外红’苹果没受太大影响,产量有了保证。”

开鲁县盛隆果树培育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陶占富难掩激动之情:“正是有了林科所的帮助,合作社通过种植‘塞外红’苹果,不仅实现了果品的丰收,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及林果产业发展。目前合作社‘塞外红’结果面积3000多亩,亩均收入6000—8000元,社员人均增收2000多元。”

为了让“塞外红”苹果更有“牌面”,我市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成功创建了自治区级标准示范园及120个市级标准园。同时,2838亩“塞外红”苹果还拿到了森林认证,相当于贴上了“绿色通行证”,能够畅通无阻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此外,我市还在产品研发上动脑筋,与辽宁果树研究所、开鲁百年酒业等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开发出果酒、果干等深加工产品。

“科尔沁沙地治理直接影响我市的生态发展,通过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助力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现治沙致富双赢,以实际行动在加快推进‘五大任务’上展现新作为,筑牢祖国北疆绿色长城。”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介绍说。

如今,“塞外红”苹果已成为我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全市种植面积达到32.4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近6万亩,年产值超过6亿元,整个产业链年产值更是高达20亿元以上。在这片曾经的荒漠上,“塞外红”苹果不仅为沙地披上了绿装,更为百姓铺就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谱写出了一曲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

张常慧

  责任编辑:向宇



新闻热线:0475-8218711 8218681

广告招商:0475-8218963 8218681

投稿邮箱:zgtlw_0475@163.com


欢迎关注中国通辽网官方微博微信

竭尽全力为您呈现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热点,同时随时接受百姓提供的各类新闻线索、互动留言,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

中国通辽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