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2 来源:通达融媒
文化如水,沁透心田,柔而有力。
奔腾的西辽河水带着繁衍千年的文明走到今天,如今已然多民族交往交融、多元素兼容并蓄,是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最佳注脚。作为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通辽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继续传承、发展、创新西辽河文化。
构建文旅融合蓝图描绘新篇,来一场文化繁荣与旅游升级的双向奔赴;推广特色资源品牌闪耀天下,来一场地域风情与国际视野的深情相拥……“探源西辽河文明·漫游科尔沁胜境”西辽河文化节举办以来,我们以文化节为主线,以非遗文化活动及本地民风、民俗为支撑,联动打造草原之城通辽的狂欢盛宴,打响“悦来通辽”文旅品牌,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别样体验,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新引擎。
历时一个月的西辽河文化节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点燃了通辽的夏日激情,越‘燥’越清凉,是文化与城市的一场追光前行。
味蕾绽放的美食奇遇,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生机盎然的魅力之旅,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文旅热度持续攀升,西辽河文化节让城市变成大舞台,为市民奉上了一场场有情怀又接地气的夏日清凉盛宴。
美妙的音符在楼宇间回响,悠扬的歌声激活了城市文化记忆,燃夏文化季让更多居民走出家门,共同创造独属于通辽夏夜的烟火气和幸福感。消费市场“燃”起来了,老百姓的状态也很“燃”,一波消费后,生意火爆,商家的心情同样“燃”,整个城市在这个夏天激情四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辽河文化节正是用卓然不群的地域文化为城市精神的塑造赋予了文化内涵,提升着城市的软实力,打造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新文化,同时在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土壤,创意能生金。西辽河文化节给通辽带来了影响力,提升了通辽的知名度、美誉度。
自文化节开幕以来,“悦来十二境”综合性商业街、文化研讨会、文物精品展、非遗文化展、哲里木赛马节、音乐美食节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现了西辽河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时代魅力,打造了西辽河文化符号,树立了新时代通辽形象,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为通辽带来了 “流量”,“圈粉”无数,打造“出圈IP”。新华社、人民网、央广网、光明网、新浪网、奔腾融媒、通达融媒等媒体平台同步直播立体宣传,这个夏天,通辽人的朋友圈被“祥和喜庆”刷屏,就连好久没在朋友圈出现的人,也忍不住晒了一波热闹。
流动的文化艺术气息,让城市文化不断生长,相应的,这种文化也滋养、联结着每一个人,是城市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信号。西辽河文化节,以文化、创意带动城市发展,彰显城市魅力,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西辽河文明是通辽的根脉,文化节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西辽河文化节巧妙融合了文旅业态,文化的代入为旅游注入了持久的新鲜感;通过推介与让利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文化节把通辽的崭新文化推向全国,使我们更加充满文化自信,对文化智慧的传承和发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节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历史自觉,铸就西辽河文化新辉煌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探源西辽河文明,赓续文明根脉的崭新的学术碰撞;更是一次集思广益、汇聚共识,赋予西辽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新历史使命的文化盛会。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要以西辽河文明、科尔沁文化、红色历史等文化资源为蓝本,不断扩大文化传播力、地区影响力;要大力弘扬、创新和提升西辽河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要加强区域联动,增进合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通辽注入强大的文化感召力、精神驱动力和工作凝聚力;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西辽河文化蕴含的通达求变的创新基因、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同根同源的家国情怀,持续擦亮新时代西辽河文明这张“金色名片”;要更加深入地释放地区经济活力,为通辽文化旅游跨越式发展带来时代契机。
评论员 王婧华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tongli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