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image


“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通辽市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三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场)



Placeholder image

7月6日,“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通辽市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第三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作发布,并答记者问。



通辽市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发布会稿件  

通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级调研员李秀峰同志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通辽市发改委,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发改工作的媒体和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市发改委党组组织发改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重视推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落实,将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推进落实,充分发挥了战略规划引领、谋划项目推动建设、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带动等作用。下面,我就通辽市发改委推进落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有关情况作如下介绍。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夯实推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责任体系

通辽市发改委作为通辽市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项组办公室,注重发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工作统筹和协调联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建立专项组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完善工作专班、总结评估、工作通报、督查督办、宣传推广等机制,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能、职责分工,形成月调度、季总结、年评估的工作常态机制。通过定期召开专项组专题会议,压实部门和旗县责任,专项组办公室8次召开专项工作推进会议,研究专项考核任务细则,调度推进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做到了精准聚焦、抓深抓实、见行见效。二是细化任务目标。考虑到每一项任务涉及多个单位,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每一项任务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细化工作分工、压实工作职责。我们牵头组织17个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通辽市关于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方案》,配套制定了2022年度、2023年度的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进一步夯实“三年有方案、年年有清单”的工作基础。三是强化工作协同。通过建立专项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推进落实机制,推动各部门从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方面争取国家、自治区支持,并根据国家、自治区最新政策要求对实施方案、工作任务进行动态调整,确保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四是强化宣传解读。我们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积极宣传与我市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相关的政策、进度、案例。向全市9个旗县(市、区)和各相关部门征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典型案例,及时总结推广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鲜活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已征集典型案例和亮点信息26条,向各类新闻媒体发布8条,自治区采纳发布我市信息5条。

二、聚焦年度重点任务,提升推进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落实成效

按照自治区总体部署和《通辽市关于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方案》,我市2022年生态安全屏障37项重点任务全部完成。我市2023年生态安全42项任务正在有序推进并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统筹推进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已完成林业生态保护修复200万亩,其中:营造林20万亩,林业生态保护18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190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95%。引绰济辽二期项目施工单位已全部进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已通过自治区审核。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37.57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76.7%。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现对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及其他重要生态工程修复成效监测。上半年,闲置土地已处置0.16万亩、处置率为49.36%,关停超采区控制井附近4眼水源井、完成治理任务的78%,完成推广应用加厚地膜10万亩任务目标。三是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定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通辽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已印发“1+N+X”方案12个。获批自治区级绿色示范单位3家。获批新能源3个保障性并网项目,总装机规模400MW,已于今年6月全部建成并网,每年可向电网供电91.7亿度,可节约标煤279.5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2.94万吨。

三、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

在今后工作中,通辽市发改委将会同各地各部门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头、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牢记“国之大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动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中找定位、找任务,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与自治区有关厅局沟通对接,细化工作方案和任务,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落实好各项保护和治理举措,集中力量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通辽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范国安同志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

非常高兴与大家见面,首先感谢各位多年来对通辽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参与。下面,我就“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有关工作落实情况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自2021年制定印发《通辽市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1-2035)》以来,我局结合职能职责,紧紧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程措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举措,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优良生态环境基础。

一、统筹推进污染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城市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全力推进燃煤锅炉“冬病夏治”,累计完成48家、145台燃煤锅炉整治。完成122家“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做到动态清零,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则,完成25家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以制药、化工行业为重点,开展6家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16台300兆瓦及以上机组,已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22年我市优良天数比例及细颗粒物浓度均创同期最优,除沙尘影响外的重污染天气比例逐年降低。

二是全力推进碧水保卫战,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加快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年内完成排污口排查全覆盖和30%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定期采取无人机航拍巡查方式,督促属地政府落实“河长制”。积极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现已与吉林、辽宁等相关省市建立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的合作框架协议。自2021年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30312万元,组织实施河流生态治理、污水处理厂尾水提升等一系列工程项目。2022年我市地表水优良比例(好Ⅲ水体)达到50%,无劣Ⅴ类水体,达到自治区约束性考核目标要求。

三是扎实开展净土保卫战,土壤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动态更新年度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21家,重点监管企业全部完成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环境自行监测。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自2021年累计对243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固废危废管理水平,制定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实施方案,推动我市14家尾矿库企业动态调整,全市医疗废物年处置能力提升3735吨。我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持续保持稳定。

二、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导向,高质量推动督察整改工作

我市制定印发《通辽市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逐项明确整改任务的责任单位、审核单位、整改目标、时限和措施,建立“市级负总责、旗县抓落实、部门管行业”工作机制,健全督察整改清单化调度和验收销号程序,形成了属地为主、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整改工作格局。我局及时调度分析整改工作进展,以严之又严的精神对台账、找问题,实现在调度中传导压力、督促落实,在调度中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针对存在逾期风险的问题下发督办函,督促有关地区和部门加快整改节奏,强化措施落实。将督察整改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计划,市委、政府督查室及时掌握年度任务完成情况。今年3月,我局组织各旗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成效自查自纠工作,在材料复核全覆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整改点位开展实地复核。目前,涉及我市的17项任务已按期完成8项,其余9项均已达到时序进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我市的252件群众信访举报案件办结250件,办结率99.2%。

三、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一是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申报为切入点,编制完成《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施方案》,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切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生态竞争力,构建我市生态文明体系,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二是通过利用“三线一单”,推进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对项目提出更严格准入和污染控制要求,现应用成果分析研判各类建设项目116例。我局将继续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和人类活动本底调查,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三是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编制完成《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草沙一体化修复和保护工程生态成效监测评估方案》,计划通过无人机航拍、卫片解译、手工监测等方式评估生态修复成效。四是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发布2023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单192家,完成2022年254家污染源名录库调整及排放源统计年报,组织开展新一轮生态损害赔偿线索筛查。通过“双随机”抽查、“伴随式”执法、跨部门联合执法、非现场执法等手段,不断推行审慎包容差异化执法。五是按年度印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办法”,分旗县制定年度考核任务,与市委、市政府绩效考核工作有效衔接,推动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下一步,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加快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谢谢大家!


“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新闻发布会发言提纲  

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向峰同志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通辽林草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坚决完成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的殷切希望和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及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重大工程为依托,国土绿化成效明显。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等国家重点林业草原生态工程项目,持续推进林业和草原生态修复,2021以来,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610.53万亩;完成草原生态修复600万亩;积极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300万株。科学规划重点绿化区域布局,抓好城乡绿化美化,创建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227个。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等 4个专项工作得到相关上级部门致信表扬。

坚持多措并举,林草资源保护管理持续加强。坚持把资源保护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通过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依法加强林地、草地、湿地管理。常态化整治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继续开展“天空看、地面查”全覆盖式森林草原督查;认真贯彻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严格禁垦禁牧加强森林草原生态保护的通知》精神,深入开展禁牧休牧集中执法专项行动。编制印发了《通辽市湿地保护规划》,发布盟市重点湿地名录8处。全面完成基本草原划定调整工作,划定调整的后基本草原面积2227.62万亩,布局更合理,保护更科学,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每年约1896万亩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920万亩草原通过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调整完善自然保护地至53处,732万亩;组织申报了霍林郭勒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全市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取得连续24年无重特大火灾的优异成绩。

加快发展林草产业,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加大重点帮扶旗县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将29.7%的林草重点项目安排在帮扶旗县。2021年以来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支持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补助资金2906万元,重点支持7个旗县的16个国有林场建设。精准选聘生态护林员2160人,落实帮扶旗县国家和自治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3.026亿元。引导企业、合作社等发展特色林果、林草中药材、灌木饲料等产业。以通辽“塞外红”、黄太平、沙地葡萄为主的经济林果品产业已形成规模,栽植面积70.6万亩,其中“塞外红”苹果每亩效益最高达1万元。以大青沟、银沙湾、宝古图沙漠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达140个,全市拥有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大力发展羊草产业,助力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落实完成新建和巩固提升草种繁育基地任务4.8万亩。

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林草事业发展活力动力不断增强。推深做实林长制,以“林长制”为引领,架设“人防”高压线,印发《林长制考核办法》,打造1个盟市级示范点。政策性森林保险实现了全市覆盖,投保面积1432万亩,保费2325万元;落实草原保险试点任务,完成草原保险投保305万亩。调优供给侧改革,大力营造珍贵乡土树种混交林,发展特色高效经济林和食药同源林。完善建设投入机制,积极引入金融和社会资本、公益基金,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短板。如蚂蚁森林公益基金项目等。

习近平总书记内蒙古考察时,在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强调,用“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为下一阶段工作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对于我们来说,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记者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请简单介绍2023年通辽市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

答: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是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市发改委作为我市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项组办公室,下一步,我们会紧跟形势任务要求,充分发挥专项推进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一是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找定位、找任务。在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具体要求。结合自治区工作安排,把已经明确的工作举措细化充实到我市建设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方案、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当中。二是强化动态考核,把此项任务纳入政治监督检查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生态安全屏障考评机制,对2022年度反馈的问题建立清单整改台账,明确主体责任,限时完成整改。对2023年存在的问题、形成重点督办事项,跟踪推进落实。目前,自治区正在制定今年的考核细则,推进组办公室将根据今年的考核细则,对年度重点任务相应调整完善,确保今年考核达到预期效果。三是加强对上沟通对接,争取政策资金。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提前对接、精准掌握今年考核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督导落实,遇重大问题及时向推进组组长请示报告。特别是在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主动与自治区厅局沟通对接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在我市生态保护建设领域得到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协调我市各类媒体设立生态安全屏障专栏,督促各地各部门及时总结推广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鲜活经验,加大我市生态安全屏障典型案例宣传,使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记者问:范局长,您好。刚刚您提到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请问,这个体系具体指的是什么,如何应用,能够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哪些积极的作用?

答: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中,“天”是指卫星遥感解译能力、“空”是指无人机核查系统、“地”是指地面监测,包括生态环境手工监测、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以及污染源自动监测等。经过多年来的监测能力建设,我局已基本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目前已具备卫星遥感解译工作站及配套软件6套,3台无人机指控车搭载3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8架多旋翼无人机。手工监测建成以通辽市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中心科尔沁区分中心和扎鲁特旗分中心为主要实验分析场所的2个区域站,其他旗县市区分中心6个前沿站的运行模式,另外已建成的10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3个地表水断面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以及95家污染源自动监测点位,可同时为环境质量监测提供实时数据,建成一套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有效汇集环境基础数据,解决环境信息孤岛问题,促进生态环境信息整合和共享。

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可实现覆盖范围更广、监测指标更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通辽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测,实现对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及其他重要生态工程修复成效监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的建设,可服务于通辽市生态环境状况的全方位监测,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生态环境系统的功能恢复、生态保护红线的动态监管、科尔沁沙地荒漠化治理效果的全程跟踪评估以及通辽市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定量数据支持。

记者问:李局长,您好!请您说说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计划利用8年时间(2023—2030年),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乔灌草、带网片、造封飞相结合,对全市范围内的沙化土地以及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和保护。到2030年,全市4000多万亩科尔沁沙地得到基本治理,沙化土地蔓延趋势全面有效遏制,森林、沙地、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构建起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和林草沙产业体系全面优化,走上防沙、治沙、用沙良性循环轨道,最终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

一是100万亩重度沙化的流动和半固定沙地,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设置沙障、营造沙地边缘锁边林带林网,流动沙地得到全部固定。

二是2300多万亩固定沙地及1400万亩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的林草植被总盖度达到60%以上,流沙裸露地块全面恢复植被。

三是260万亩沙化耕地通过免耕、节水、优化种植业结构、营造防护林网等保护性措施,耕地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四是退化草原通过休养生息、补播改良等措施,全部得到修复,退化林分通过改造、修复等措施,森林质量得到精准提升。

五是沙区范围内的湿地通过建立重要湿地和小微湿地,湿地调节生态功能得到增强。


中国通辽网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512016001 网站站备案:蒙ICP备 10200198号 蒙网警1523010233号

Copyright 2010-2018·All Rights Reserved- My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