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通辽市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二场---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专场)

7月6日,“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通辽市现代化建设”主题系列新闻发布第二场——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专场发布会召开,市农牧局作发布,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围绕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大做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畜产品价值等方面答记者问。
努力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得量大质优
通辽市农牧局副局长马俊岭同志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通报通辽市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取得的成效。首先,我代表市农牧局,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市“三农三牧”工作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大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行动纲领。自治区党委孙绍骋书记深刻指出:“五大任务”中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根基,农牧业是我区唯一不用求别人就能做大做强的产业。市委、政府专门研究制定了《通辽市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对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具体任务台账式管理,细化为27项重点任务并下达各地各部门,每月调度进展。市农牧局将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多次召开党组会和全市农牧系统落实“五大任务”重点工作推进会,团结带领全市农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各项事业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效。
——我们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粮食生产实现连稳连丰。近年来,全市各级农牧部门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了粮食面积只增不减、产量稳中有升。2022年,全市粮播面积达到1888.6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86.8亿斤,其中,玉米播种1691.8万亩、产量达到175.6亿斤。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总产继续保持全区首位,占全区增量的59%。特别是玉米示范区平均单产达到1227.58公斤,创造了东北产区纪录,玉米绿色高产的“通辽模式”基本形成。
今年以来,我们全力以赴抓好千万亩玉米核心示范区建设,将优质高效增粮、绿色高质高效、玉米主产区地力提升、化肥减量增效、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等项目全部支持玉米单产提升,统筹资金约1.6亿元。在政策资金的带动和影响下,全市建设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百亩田100个,千亩方125个,万亩片30个,高产村18个,高产典型20个,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面积238万亩,比去年增加138万亩,带动吨粮田面积260万亩以上。据农情统计,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2197.06万亩,较上年增加1.63万亩,其中,玉米1821.2万亩,较上年增加35.7万亩,大豆59.5万亩,较上年增加7.3万亩。目前,全市农作物整体出苗形势良好,为全年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我们全力推动畜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紧紧围绕提质增效重点任务,落实各项产业惠民政策,推动释放生产预期,全力抓好以肉牛产业为主导的畜牧业发展。上半年,全市牲畜存栏1313.8万头(只口)、同比增长4.2%;牲畜出栏452.5万头(只口),同比增长4.1%。肉类总产量33.4万吨,同比增长8.3%。禽蛋产量1.8万吨,同比增长7.5%。牛奶产量27.7万吨,同比增长29%。特别是,我们全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制定出台了《通辽市2023年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行专班专项推动,全市共计整合资金6.22亿元,全力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上半年,全市肉牛存栏385.8万头,同比增长5.04%。牛冷配82.48万头,完成年度任务的54.99%;肉牛深度育肥出栏10.05万头,完成年度任务的33.5%;屠宰加工2.49万头,完成年度任务的20.74%;肉牛保险投保32万头,完成年度任务的80%。我市肉牛种质资源、养殖规模、交易数量、牛肉产量、品牌价值等多项指标继续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
——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农牧业产地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推进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设浅埋滴灌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607万亩,建成全区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年节约地下水资源6亿立方米,实现了“五省四减三增两促进”的综合效益。同时,我们大力实施“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行动,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负增长,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2064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规模养殖场和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6%和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5%以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植根通辽大地,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我们不断强化科技赋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科技对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切实强化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内蒙古民族大学等20余家科研院校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肉牛研究院等平台,针对玉米高效栽培、科尔沁肉牛新品种选育、红干椒新品种研发等重大关键技术开展了60余项项科技攻关,发力突破农牧业生产各项关键难题。肉牛育种技术领跑全国,核心育种场特一级优质种牛供种能力达到300头以上,年生产牛胚胎1500枚以上,育种效率和供种能力大幅提升;10个“看禾选种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开鲁县、奈曼旗落实国家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应用试点项目总面积达到80.97万亩,完成任务的106.4%;加快推进自治区玉米、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内蒙古考察,强调要发挥好农牧业优势,从土地、科技、种源、水、草等方面入手,稳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政府工作部署,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举措,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通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奋力谱写全市“三农三牧”发展新篇章。
以上就是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本情况,下面,真诚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有关重点工作提问。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市农牧局】问题1:目前,我市正在全力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可以介绍一下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和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之间的关系,以及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对产业发展的意义吗?
答: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之一,那么,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发展肉牛产业就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举措。肉牛产业是通辽市建设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通一二三产的重要产业。因此,可以说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对我们通辽来说既是重大政治责任,也是重要的职责使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多年来,肉牛产业一直是全市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工作,坚持全域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统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模式、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全维度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现在我市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均占全区的1/4左右,平均算起来,接近一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下一步,我们将全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在种业创新、良种推广、规模化养殖、深度育肥、饲草料保障、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市场拓展、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带动我市肉牛产业乃至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促共赢。
【市工信局】问题2:我市在做大做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畜产品价值方面有哪些好的举措?
答:我市作为农牧业大市,农畜产品资源丰富,肉牛、肉羊、生猪、奶业等种、养、加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具备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为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持续做大做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我们以延链补链强链、科技赋能和品牌提升为抓手,坚定不移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全力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措施。
一是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延伸农畜产品产业链条。引导企业聚焦核心主业,专注于产业链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进行深耕细作,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提升农畜产品产业链发展水平。坚持项目为先,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和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3年计划实施15个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项目,总投资9.1亿元。其中,胜泽淀粉公司5000吨薯类变性淀粉、塞外粮源1.5万吨杂粮加工、玛拉沁艾力农牧业发展公司2万头肉牛屠宰及深加工等11个项目已全部开复工建设,其余4个项目正在加快办理前期手续,力争在三季度全部开工。
二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采用智能设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装备,不断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年初以来,重点推进了开发区蒙牛乳业技改扩能200S改造项目,库伦旗和康源饲料公司数字化车间,开鲁县通四方农业科技公司关键工序机器换人,奈曼牧原肉食品公司生猪屠宰数字化车间示范试点等智能制造项目。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自动化水平,促进了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三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助力企业发展壮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通辽市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通辽市促进奶业振兴的具体措施》等政策措施,助力农畜产品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市工信局积极协助企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推荐科左中旗保康工业园区成功申报了自治区皮革羊毛产业试点建设项目;推荐蒙牛乳业申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技术改造项目投资补助专项”及生鲜乳喷粉补贴;推荐玉王生物、昶辉生物、汉恩生物、科翔饲料等企业申报创新型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目前,共争取自治区专项扶持资金1876万元。
【市科技局】问: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中,通辽市承担了自治区玉米、肉牛两家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任务,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自治区玉米、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通过政策扶持、资金保障、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措施,推动玉米、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两个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获得的自治区和通辽市两级财政资金4000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同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通辽市深入“科技兴蒙”行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28条政策措施》,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对两个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给予政策支持。两个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国内大院大所签署合作协议29个,引进国内相关领域高端人才17人(玉米7人+肉牛10人),创新人才65人(玉米30人+肉牛35人)。
具体来讲:
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创制玉米核心群体1个,种质资源57个,审定玉米新品种13个,集成玉米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高效种植模式2套,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1项,专利14项,制定地方标准4个,推广新品种218万亩,实现增收2.2亿元。
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引进现代育种与繁殖技术,开展科尔沁肉牛新品种选育技术集成与推广,实现了传统育种向分子育种的跨越,成为全国肉牛育种技术创新领跑者。现已制定完成企业标准4个,申请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研发新技术2项、新材料1项、生产线1条,将于2025年完成肉牛新品种验收。
中国通辽网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512016001 网站站备案:蒙ICP备 10200198号 蒙网警1523010233号
Copyright 2010-2018·All Rights Reserved- MyWebsite